在一些發達國家,父母會從孩子0歲開始,就為他建立一份健康檔案。每年,孩子都會做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并記錄在檔案里。但在我國,孩子們大多在嬰兒期、入園或升學前的時候,做過一些比較零散的身體檢查。這種簡單的體檢只能反映身體的大概情況,而且體檢的結果沒有進行存檔和保留,孩子整體的健康狀況到底如何,家長和孩子都不清楚。
于是,一旦孩子以后突患重病,也無“檔”可以參照。所以,有遠見的父母不妨現在就行動起來,自己動手,為孩子建一份跟隨他成長的比較完備的“健康檔案”。
定期體檢有必要
小亮6歲了,個頭比其他同齡的小朋友都要矮,媽媽非常擔心,便去幼兒園向保健老師詢問,老師建議媽媽帶小亮去醫院做檢查。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沒有發育遲緩的跡象,媽媽這才松了一口氣。不過,醫生建議每年帶孩子做一次健康體檢,以了解孩子的發育狀況。醫生表示,3—7歲的孩子處于特殊的年齡段,他們的身體每年都會有新的變化。通常,3—7歲的兒童會被建議每年體檢一次。因為針對這一年齡段的兒童體檢,重在動態監測生長發育的狀況,非常有必要。
如果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家長就為他建立一份全面的、連續的健康檔案,每年定期進行全面的健康檢查,就會知道孩子的身體狀況,有利于在早期就發現孩子身體上、智力上及心理上存在的“隱患”,從而真正做到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健康檔案”明細表
對于3—7歲的孩子,都要進行身高、體重、血壓、脈搏等一般項目的檢查,以評估其體格發育狀況,這些檢查的意義在于發現營養不良、肥胖、矮小癥,原發性、繼發性高血壓等疾病,從而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
除了上述一般項目的檢查外,各科的常規檢查也不容忽視。比如五官科,可以了解孩子眼、耳、鼻、咽喉的情況,早期篩查出孩子的弱視、斜視、近視等問題,監測聽力狀況,發現過敏性鼻炎等,便于早期干預;口腔科,可以診察孩子的口腔,發現齟齒、牙齒排列異常等口腔問題,進行及時的治療和矯治;內科可以了解孩子心、肺、肝臟、腎臟等臟器的發育情況,早期發現小兒心律失常、肝脾腫大等異常問題。而行為、智能、心理發育監測,選取適合不同年齡的發育量表、行為量表等進行篩查,可以發現早期的異常癥狀,如感統失調、心理障礙等,并且給予合適的干預。
醫生表示,“防未病”應從兒童期抓起,要對孩子身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成人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進行有效的監測及預防,這有利于疾病的早期治療,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