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糖尿病多是飲食惹的禍

  提起糖尿病,人們馬上就會往中老年人身上想,認為這是種“中老年病”。可是,目前全球學齡前兒童糖尿病患者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15歲以下人群中平均每天增加200名糖尿病患者,兒童青少年患糖尿病的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國際糖尿病聯盟將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題定為 “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以期引起全社會的注意,及早預防,糖尿病預防應從娃娃抓起。

  社會對兒童青少年糖尿病認識不足

  3歲的印印,因為糖尿病住進鄭州市兒童醫院10多天了。印印起病有2個月時間,但是父母怎么也想不到孩子是糖尿病,送進醫院時,已經出現了嘔吐、精神萎靡的現象,并伴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及消瘦)的癥狀。

  12歲的萌萌住進醫院1個星期了,她是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僅有3天時間,有三多癥狀,并伴有嘔吐、腹瀉。

  “社會對兒童青少年糖尿病認識不足,糖尿病兒童往往是在出現了酮癥酸中毒就診時才知患病。父母也往往很難接受孩子患有糖尿病的現實。”鄭州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衛海燕說。

  兒童糖尿病多數起病急驟,常有多飲、多食、多尿和明顯消瘦的典型癥狀,70%的病人在發病后一個月內診斷。同時常伴有酮癥酸中毒,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及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酸中毒表現。

  衛海燕告訴記者,兒童糖尿病極易被誤診,主要是因為兒童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癥狀沒有成年人明顯,很隱秘,多以乏力為主。以發熱、呼吸困難、精神不振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多見于小兒,常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

  同時,以腹痛、腹瀉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發病急,常被誤診為腸炎、急性闌尾炎等,使病情難以得到及時的遏制,貽誤病情。

  2型糖尿病兒童和青少年逐年上升

  “每個月我們會收治兩三名1型糖尿病患兒,門診中也會遇到肥胖的孩子患2型糖尿病,但總體來說,2型糖尿病的患兒就診率不高。”衛海燕說,“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95%左右是2型,5%左右是1型。人們一直認為兒童糖尿病屬于1型,而2型糖尿病是成年人的‘專利’。”

  隨著肥胖兒童的增加,在以中老年人為主體的2型糖尿病患者隊伍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稚嫩的面孔,其中多是肥胖兒童。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誘因。衛海燕解釋,肥胖會導致體內的血糖濃度增高,脂肪代謝加強,身體需要消耗更多的胰島素,對胰島素的需要增加,久而久之胰島細胞功能發生紊亂,胰島過度工作,時間一長胰島細胞就會壞死,過早凋亡,出現糖尿病。“我們在臨床上,經常發現一些父母認為孩子越胖越健康的錯誤觀念。”衛海燕說,“80%~90%的2型糖尿病兒童,起病前肥胖。”

  兒童青少年患上糖尿病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其中一些,小小年紀就需要使用胰島素、降糖藥,而且要很好地預防并發癥。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會合并酮癥酸中毒,出現昏迷、抽搐,有時搶救不及時會喪失生命。而慢性并發癥,會引起眼部的病變、外周神經病變、肝腎損壞。

  兒童體檢不能只測身高體重

  “很多成年糖尿病患者發現自己得糖尿病,是通過體檢的方式,然而兒童的體檢還不是很完善,往往只是測身高、體重,忽視了血生化指標的檢查。”

  衛海燕介紹:“在北京、上海、武漢,兒童體檢比較完善,在武漢,中小學生每半年就會體檢一次,做一些血生化指標的檢查,測出孩子是否有糖尿病,以便積極地控制、預防。”

  早期發現和排除孩子糖尿病是很有意義的。每年,鄭州市兒童醫院都會組織減肥夏令營,在這四五十名肥胖孩子體檢中,有1/4出現糖尿病的早期癥狀,高胰島素血癥。個別出現糖代量異常,空腹血糖增高,這時處于糖尿病的可逆轉期,通過積極治療,控制血糖可以不得糖尿病。

  從小就要均衡飲食,少食高熱量食物

  兒童肥胖的疾病風險,70%左右會發展成成年期肥胖,可能出現胰島素抵抗、糖尿病、代謝綜合征、高脂血癥、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1型糖尿病沒有很好的預防方式,而2型是可以預防的,因此,預防糖尿病首先要有效預防肥胖。”衛海燕說。

  預防糖尿病應從兒童開始,堅持合理喂養,妊娠期合理攝入營養,避免生出肥胖兒,出生后堅持母乳喂養,并合理添加輔食。

  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以消耗掉多余的熱量。同時,少食高熱量食物(如巧克力、面包、糖)。注意均衡飲食,應選擇適量蛋白、高纖維素(蔬菜)的食品,合理攝取新鮮蔬菜、水果、瘦肉、脂類、魚類、雜糧。

  糾正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如經常過量進食,進食過快,常吃或喝油炸食品、奶油冷飲、高糖食品及飲料,以避免身體肥胖,減少發病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