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爸媽注意 寶寶學步期別犯這些錯誤

  寶寶會走意味著什么?他的身體和內心發生了什么變化?作為父母,你注意到寶寶的變化并做好應對的準備了嗎?


  能夠用雙腳走路是人特有的能力。一旦寶寶學會走路,他就成功地跨越了嬰兒期,成為一個幼兒了。


  嬰兒誕生的第一年,父母忙于了解寶寶發出的每一個信號以及滿足他的需求,到了寶寶學步期,父母關注的焦點應該隨之轉移:


  * 幫助孩子學習照顧自己,發展自我意識;


  * 鼓勵孩子探索周遭的環境,發現自我。


  關鍵詞:父母不能再以自己為孩子張羅一切事情而滿足。


  寶寶一旦會走,看上去好像長大許多。對孩子新發展出來的能力——會走了——所有的父母都會感到驕傲,欣賞之意溢于言表,這會強化了寶寶“長大成人”和“力氣大”自豪感。


  然而,在日常的教養中,父母的教養觀念常常比孩子的變化慢半拍,不能及時而充分地意識到孩子內在的變化,依然按以前的方式和習慣來看待孩子。現在這個時候,依然就很容易把他當作什么都需要大人照料的嬰兒。反抗和沖突就這樣發生了。


  面對脾氣越來越壞的寶寶,父母實在弄不明白孩子為什么總是和大人、和全世界過不去。


  了解寶寶的感覺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常常沉浸在走路的興奮之中而廢寢忘食,甚至連他最喜歡的玩具都吸引不了他。


  他一心想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不僅跟父母作對,還跟自己過不去,結果頻頻受挫,情緒變得脆弱而易怒。


  * 一旦學會走路,走——這個動作讓孩子有長大的感覺,發現自我,感覺到獨立的興奮和自我控制的自由。這新鮮感覺讓他們充滿自信,強烈地想嘗試新的挑戰、發掘新的能力。


  和父母的沖突——興奮過頭的孩子,處處挑戰自己的極限,喜歡把自己放置在新的狀況中,努力想要做平日做不了的事情,試驗“掌控一切”的能力,“門口明明很窄,他為什么偏要笨手笨腳把娃娃車推擠過去?


  爬上去重復剛才的動作,掛著眼淚,還不讓大人幫忙,這不是自討苦吃?”


  不了解孩子變化的父母往往以老習慣來處理孩子的事務,“不行,不能爬”“不行,別碰那個”,雙方沖突不斷,而且“不”字說太多了,孩子探索的熱情和好奇心會大大降低。

  關鍵詞:成就感代表了寶寶逐漸形成的自我意識,對他今后的發展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 一旦學會走路,孩子發現能根據自己的意愿移動自己的身體,變得獨立而自由了,或站或坐或走或跑,行動自如。孩子開心地練習自我控制,享受自我控制的自豪和自在。

  和父母的沖突——能自由地運用自己的肌肉,自由地走動,讓孩子忘乎所以,懷著“我可以做這些事情”的心理,精力充沛地到處走,四處探索,一心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活動能量劇增。

  孩子“整天折騰個沒完”,實在讓人精疲力竭,有的父母整天嘀嘀咕咕說著 “不”,有的父母則大聲咆哮“不不不”。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挫折和障礙,還有來自父母的不信任,自信心大受影響。

  關鍵詞:和孩子一起享受他那些小小的成就感吧,這對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 一旦學會走路,能從不同的角度、自由地觀察周圍環境,寶寶的好奇心大大激發;許多事物需要觀察,許多動作需要學習,他們終日忙著做“實驗”。

  和父母的沖突——日益強烈的好奇心,能靈活運用的雙手,加上不再被動的身體,孩子更加熱衷于探索和發現,摳墻洞、翻垃圾箱的舉動頻頻發生,自己不會做的事情偏要做,力不從心就發脾氣。這在一心要維護秩序的父母看來,全然是調皮搗蛋,添亂惹禍,“嘉嘉,爸爸弄給你看”,“不是這樣,瞧媽媽的,應該這樣”。

  大人的干預,寶寶感受到的是沮喪,等于在告訴孩子“你不行,你做不了”。時間長了,孩子的自我評價會大打折扣,潛能的發揮可能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