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得動彈的寶寶更加容易便秘

  爸媽每次給寶寶換尿布時,寶寶都要毫不客氣地拉一頓屎,有時還放上幾個屁屁,讓爸媽幸福之余無奈地打趣道:“這孩子,除了拉屎之外,全身上下都惹人愛,要是寶寶不拉屎就好了!”但如果寶寶真的不拉了,大人又急了,“這孩子是怎么了?”


  其實,純母乳喂養的寶寶在出生后頭幾個月內,可以一天拉上6—7次,也可以3~4天甚至6~7天才有一次大便,這是寶寶正常的大便規律,是由于媽媽乳汁營養價值高,易被寶寶消化吸收,食物殘渣少的緣故。只要大便性狀良好、柔軟,排便順利,寶寶吃睡正常,體重增加良好,這種情況通常就不需要作特別處理。


  而奶粉喂養的寶寶,大便相對比較有規律,一天1~2次或兩天一次大便。


  不管哪種方式喂養,4個月后隨著輔食的添加,寶寶的大便就開始逐漸變得有規律了,通常是一天1~2次或兩天一次。


  除上述正常情況外。如果三天不解大便,就是便秘了。


  懶寶寶容易便秘


  對出生后即有便秘的新生兒,要及時就診,因為要排除先天性巨結腸或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引起的便秘。


  有些寶寶,家人天天抱在手里。甚至聽不得寶寶一點兒哭聲。這些寶寶通常也會好幾天才大便一次,且每次排便時比較困難,大便干燥,這可能是寶寶身體運動量過少,胃腸蠕動也相對較弱所致。


  至于大一些的孩子發生便秘,常見原因是沒有建立好的飲食習慣和排便習慣。


  有的孩子平時飲水很少,吃得也很少,這樣人得少,自然排出也少;有的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或只吃一點點,只喜歡吃魚、蝦、蟹等,見到蔬菜就搖頭閉嘴,使得平日飲食中蛋白質攝入過多,大便呈堿性、干燥,排出次數減少;食物葉含鈣量過多或每天攝人過多的鈣劑,也會造成便秘;而若生活無規律(如坐長途火車、異地旅游)或是缺乏排便訓練,也會引起小兒便秘。




  小兒便秘時怎么辦?


  專家給大家作出以下幾點指導:


  對于懶寶寶,首先需要增加他的運動量。可以每天給寶寶做撫觸操、主動或被動操,有時適當地讓寶寶哭鬧一會兒,也有助于其全身的運動。


  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在添加蔬菜泥時,可以先在油中翻炒熟。再拌人稀飯或米粉中。適當地增加一些植物油,也可以幫助大便變軟,促進寶寶排便。


  日常膳食中逐漸增加蔬菜的量。愛吃內的孩子,可以將蔬菜剁碎與肉麋混和成餃子或餛飩餡給他吃。要發掘孩子喜愛的蔬菜和水果,如果孩子不喜歡吃黃瓜,而喜歡吃番茄。就鼓勵孩子每天吃番茄,不必強求吃黃瓜。


  正在服用鈣劑的孩子可暫停一階段


  喝奶或進食后30分鐘,可以給孩子進行腹部按摩,用手指繞臍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每次20—30圈,每日2~3次,促進其腸蠕動,有利于排便。對大些的孩于,可囑其做仰臥起坐以鍛煉腹肌。


  選擇早餐后或晚餐后訓練定時排便,因為餐后可以反射性地加強腸蠕動,促進便意。即使垃初一段時間無大便排出,也要持之以恒。


  如果寶寶三天不排便,可用開塞露助其排出。年齡較大的小兒可服中藥麻仁丸。有的父母使用開塞露時會猶豫不決:難道一直靠這個?其實發生便秘如不及時通便,排出大便粗而干硬,經過肛門時易造成肛門周圍黏膜破裂(肛裂)、出血和疼痛。在以后的幾天,肛裂未愈之前,大便時會很痛,即使有便意也不愿解出形成便秘一肛裂一便秘的惡性循環,這樣更是痛苦。開塞露通便是應急辦法,配合上述綜合措施,便秘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