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幼兒園,“過家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動。那里有多種模擬社會生活的場景,如醫院、超市、快餐店等,孩子能身臨其境,對各種社會生活進行模仿和演練。譬如,在“醫院游戲”中,孩子們可以了解一些醫生和護士等職業的工作細節,學習病人就醫的過程。在“超市游戲”中,孩子們學習如何購物,如何算賬……
除此以外,“過家家”等模擬游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它能讓孩子學到:
* 克服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緒。
* 認同自己的性別,產生正確的性別歸屬感。
* 學習如何在現實和想象之間進行思維轉換。
克服現實生活中的不良情緒
現實生活中的露露可沒有這么控制自如,神情坦然。實際上,她怕醫院、怕醫生,怕得要命。每次去醫院,她都是哭得呼天抹淚的。但是,現在“過家家”的時候,她是掌握“生殺大權”的醫生,隨著看病、開藥、打針等過程的重現,露露逐漸明白吐舌頭看喉嚨、聽診器放在胸前是檢查身體的方法,一點兒都不痛。打針、吃藥都是必要的治療手段,忍一忍就好了,慢慢地,她對醫院和醫生的恐懼感不那么強烈了。
這其實是一種很常用的心理治療手段。在很多心理治療過程中,心理醫生也會用重現事件發生現場這個方法,讓當事人得以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緒。
正確認同自己的性別
觀察孩子們玩“過家家”游戲,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2歲左右的孩子對于扮演什么角色根本無所謂,女孩愿意扮成爸爸,男孩愿意做一名溫柔的女護士。但是,大年齡孩子則會有自己的想法了——“爸爸是男的,女生不可以的!”“醫院里的護士都是女的,我不要做護士!”
這是孩子的一種進步,他們已經有了性別歸屬意識,盡管是非常粗淺和片面的。不用急著糾正孩子們的想法,這是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
在美國,人們對嬰兒服裝的款式和顏色有著嚴格的要求。男孩子不能穿女裝,女孩子不能穿男裝。原因就是怕孩子混淆自己的性別,長大后變成同性戀!
要說2歲孩子的著裝,如果你家的男孩不愿意穿紅色的衣服,女孩不愿意穿黑色的衣服,那當然就應該由著他們了。
在現實和想象中轉換思維
“過家家”游戲中,露露不僅是一位演員,還是一位導演,她必須不斷地在兩者之間轉換思維,在現實和想象中轉換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她和病人交談時,她是演員——“醫生”;但是,當她指點小伙伴怎么打針的時候,她又是導演了,完全跳出游戲之外,指導著游戲的進行。
不要小看這一點,它對孩子的思維有很高的要求。孩子只有在了解現實生活和游戲情境的基礎上,對現實和想象有了明確的區分后,才能在兩者之間進行轉換。
畫畫的時候,孩子也能學習到“在現實和想象中”轉換思維,可是,這個過程是內在的,對孩子的思維要求更高。而對于2歲的孩子來說,“過家家”游戲就顯得比較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