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會期望他人響應自己的需求,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讓別人注意他們的需要,尤其是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寶寶具有發出信息和樂于接受母親響應的本能,這種與父母之間最初的雙向情感是一切社會交際的基礎。如果父母們希望寶寶長大后能成為一個性格開朗、受人歡迎和喜愛的人,從出生開始,就要對他們與生俱來的社交本能給予特別的關注和響應,時時關注寶寶需要什么,幫助他們順利走上社交之路。
當你看著你的寶寶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樂、分享食物時,那純真的畫面是否也讓你莞爾一笑?“分享”是寶寶正式踏入交際的開始,通過物品的共享與他人交流,從你來我往的游戲互動中,學習禮讓、分享。其實,在擁有自主意識前,寶寶已經有了他獨特的一套面對他人的方式,這也是種“交際”,不同的是,此時的寶寶只是單純地表達他的喜好。各年齡層的寶寶對人的方式是不同的,如何依照寶寶的差異性給予適當的教養方式,與寶寶將來的社交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此與照顧者分享一些有用的方法,一起來探索寶寶的內心世界。
3-4個月
多滿足寶寶想聽、想看的欲望以及留意寶寶對照顧者的表達方式,如逗他、抱他、對著他微笑,做出點頭、搖晃的響應。你會發現,寶寶會把頭轉向說話的人并微笑以對,有時也會以蹬腿和擺手表達快樂。另外,此階段的寶寶有自己特定喜歡的人,他可能會黏著某個人,一放手便會因充滿不安全感而嚎啕大哭。
應對對策
平時多與寶寶對話,如此有助于促進寶寶的反應。例如,當要和寶寶的皮膚接觸時,可以看著他,并對視而笑,和他說說話。在寶寶的世界里,對與人交流的第一印象即是媽媽喂奶,奶瓶和媽媽的乳房會使他感到滿足和快樂,同時也體驗著這最初的社交接觸,對你的寶寶而言,這是段最享受的時光。
此階段的寶寶,之所以會有“特定喜歡的人”,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對方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例如,有些寶寶會黏著媽媽,主要是因為母親能供給他母乳,滿足他饑餓的需求。寶寶有這樣的舉動是正常的,并非一味只想黏著某個人,等到他過了這一個階段,自然會開始慢慢習慣與其他人相處,不會再堅持非要某個人照顧不可。
若是1歲以上的寶寶喜愛黏著特定的人,家長要留意是否是自己陪孩子的時間不夠。不管每天生活多忙碌,撥出時間陪小孩是不可少的。你對孩子的付出,他都會記在心里,但千萬別用補償的心態去陪孩子,他要的是你發自內心的付出。此外,同一個屋檐下應盡量做到教育的方式要一致,不僅是父母,即使是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也不應大相徑庭,不可以有人扮白臉,有人扮黑臉,如此這般寶寶當然只會喜歡疼愛他的人。
4-6個月
寶寶開始對外界溝通產生濃厚興趣,不喜歡一個人獨處,時常發出“么么”、“叭叭”、“噠噠”等各種聲音,有時會以假咳嗽和咂舌聲來吸引人,他可能會摸著媽媽的臉表示問好,而且總是黏著媽媽或讓媽媽緊緊地抱著他,見到熟悉的人會報以微笑。反之,如果見到陌生人就轉過臉表示害羞,甚至害怕地大哭起來。
應對對策
認生對寶寶來說,是區別身邊的家人與陌生人的反應,此時家長不可責怪寶寶。如果因寶寶認生而減少出門的機會,對寶寶的發展反而沒有幫助。家長可以先讓寶寶從熟悉住家附近的環境開始,每次出門時跟寶寶介紹周圍的環境,讓他慢慢地熟悉外在世界,不要一開始就帶寶寶到人聲嘈雜的地方,如此會給寶寶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如果親友要抱寶寶,他因認生而出現抗拒的肢體語言,家長不要勉強寶寶,硬要讓對方抱,可以跟對方說:“他現在可能不太喜歡,我們稍微緩一下再讓你抱他。”如果家中有陌生客人要來,家長應先跟寶寶介紹客人,不管寶寶是否聽得懂,都應讓寶寶做好心理準備,以免不適應。
父母平常應多花時間促進寶寶對外在世界的認知,不能等到問題出現時,才去想解決之道。經驗的累積,能讓寶寶在自然的情況下面對周圍的世界,父母應主動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寶寶一步步進入這個陌生的世界。
7個月-1歲
寶寶經常會以哭鬧、叫喊、咳嗽及嘴里吹泡泡等方式來吸引他人注意。此外,寶寶也會開始對同齡的寶寶產生興趣,如果有另一個寶寶和他在一起,他會看著對方并伸手去摸,有時會抓對方的衣服或搶人家的玩具,表達很想和對方一起玩游戲的欲望。
寶寶喜歡讓別人笑,而且能記得一些簡單的社交禮儀,例如“再見”,并且知道聽到“再見”時要揮揮手。此時寶寶的占有欲很強,如果拿走他的玩具,他會表現出生氣的表情。
應對對策
盡量把握機會與寶寶相互觸摸,多玩碰觸游戲。對寶寶呀呀學語發出的呢喃聲,家長可以盡可能地去模仿,與寶寶對答,如此會讓寶寶很興奮,會更積極地學說話。家長也可以發出其他聲音等待寶寶的響應,讓寶寶認識聲音與人的溝通作用。
經常笑出聲來贊許寶寶的行為,游戲時多歡笑,講故事時多講笑話,以此來培養他在社交中的幽默感。讓寶寶多和其他寶寶或者不熟悉的人有相處的機會,通過有意識的社交禮儀,讓寶寶學習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