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后的第一刻,一個足月嬰兒是受到很大程度的觸覺刺激的,通過洗澡,抓其母親的腹部,吃奶、穿戴等,其身體幾乎立刻接觸如毛巾、床單、乳頭等物體,而不單單接觸自己的皮膚,簡而言之,即與不同質地、形狀和結構的物品接觸。
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用手指觸及嬰兒的手掌,他會立刻緊握拳頭,但這種握拳的反應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反射。即使在其出生的頭幾個小時,足月新生兒已經具備有效的知覺和觸覺能力,使其能夠感覺到自己所處的環境。但早產兒由于其早日誕生,神經功能更不發達,所有感性知識的來源、感覺器官和感覺系統都沒足月嬰兒的完善,早產兒又會怎樣“感知”世界呢?
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找了24個均出生兩周、孕期為33至40孕周的早產嬰兒做了兩組實驗。他們出生時的平均胎齡相當于懷孕約7個月,其出生時的平均體重為1500克。研究小組采用了基于習慣(第一階段)和新穎性反應(第二階段)的實驗方法,這類似于對足月新生兒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依賴于一個簡單的普遍性原則:對熟悉的物品,人類興趣會逐漸消失,而對新的、陌生的物品,則能重新激發興趣。
在第一階段,研究人員在每個嬰兒手里放一個小物體(12個嬰兒放一個棱鏡,另12個嬰兒放一個圓柱體),而且12個嬰兒放在左手,另12個嬰兒放在右手。一旦嬰兒松開物體,實驗者都會將其重新放到嬰兒原來那只手上,并測試每次嬰兒持有物體的時間。研究人員指出,在試驗過程中,持有時間下降表明嬰兒已“習慣于”物體的形狀。
在第二階段,一旦嬰兒習慣于他們的第一個物體,研究人員給其中一半的嬰兒一個新形狀的物體,而另一半嬰兒還是給在第一階段那個熟悉的物體。結果是:新物體比熟悉物體的持有時間要長。這證明,持有時間減少,并不是因為嬰兒累了,否則他們不會表現出對新的東西更感興趣。
這個實驗首次揭示了早產兒能夠通過他們的手來認識事物,他們表現出了對新物體的偏愛,反映了他們區分不同形狀的物體的能力。換句話說,像那些足月嬰兒一樣,早產兒每次持有物體時都能夠提取的形狀信息,暫時儲存在記憶中,并將其與新輸入的觸覺信息比較。如果物體是相同的,他們將很快松開,但如果它是不同的,則表現出更濃的興趣。因此,像足月新生嬰兒一樣,早產嬰兒也善于接受觸覺信息,并且已經在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