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育兒:皮破血流算什麼

  家里有面專讓兒子爬的攀巖墻


  這在杭州恐怕是第一家


  他是一名攀巖設備設計師,他還是一位三歲孩子的辣爸,他和兒子的最常游戲便是攀巖。他就是Allen。


  “我想我應該是杭州第一個家里有攀巖墻的人吧。”Allen用肯定的語氣說道。2004年,Allen在自己家的客廳設計了一面攀巖墻,這個舉措跟Allen的職業和愛好很有關系。他從事的是巖壁設計、巖壁設備開發生產,同時他還是一名攀巖教練。“我接觸攀巖已經有六七年時間了。”


  家里的這堵攀巖墻高三米,面積約二十來平方米,設計方案全部出自Allen之手。“這面攀巖墻曾兩度被修改。”第一次設計時,Allen把攀巖墻后面的空間變成了儲物柜,考慮的是一種裝飾效果,線路設計和巖點的設計也偏專業化。


  兒子的出生更讓Allen覺得這堵墻很有用。“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爬,我想給他一個施展天性的更大空間。”于是,他又重新設計。“我在上面進行了一些改進,降低難度,巖點用卡通形式的,還放了一些照片和玩具在上面,為的是吸引兒子的注意力。”Allen介紹道。


  如今,快滿4歲的兒子幾乎每天都要在這面墻上爬上好多趟。“他在爬的時候,我們給他做保護。對于他來說,這個感覺就跟走路一樣。”有時候,兒子爬上癮了,可因為年紀小,Allen還得控制他的運動量。“一方面可以培養他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鍛煉了他的協調性。大概是一直就在攀巖的緣故,小家伙的膽子和我朋友親戚家的小孩相比,大多了。” Allen很欣喜地見證著兒子成長的每步變化。


  女兒摔得皮破血流也不當回事


  這樣的媽媽心腸有點硬


  “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都順風順水地生活在蜜罐里,想吃苦都沒有機會,因此培養他們的抗摔打、抗挫折能力很有必要。”蔡能娜的觀點如她本人,年輕而時尚。因此,女兒還在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蔡能娜就為她做了個選擇——學輪滑。


  “我小時候就挺好動的,以前學過滑冰。我覺得女孩子要有藝術氣質,但也得有運動細胞。”而這個選擇對于女兒而言,卻完全屬于強迫,“當時她很不樂意,膽小,怕摔。”蔡能娜就在旁邊拼命鼓勁消除膽怯。


  “剛開始時,每次摔倒了她就坐在地上哭,我就走過去,讓她在哪里摔倒,自己就從哪里爬起來。”


  后來練多了,就不再把摔跤當回事,而且還掌握了摔的技巧,怎樣讓自己少受傷害。上了一半的課程后,女兒就喜歡上了輪滑。“其實,摔得厲害的還是后來學交叉過彎技術階段,當時恰巧是夏天,有次摔倒時不僅護具破了,身上也磨得皮開肉綻。”


  蔡能娜上前用碘酒將傷口簡單處理了一下,然后拿出餐巾紙在那里墊一墊,女兒很快重返運動場。“下節課時,傷口基本已結痂,就讓她包著紗布訓練。直到現在,手腕上那些傷疤還看得出來呢。”等到上第二期培訓班時,不用多說,女兒自己去報了名。


  如今女兒已上小學二年級,蔡能娜說對她的功課沒有抓得很緊,有興趣的課外愛好盡量去滿足,“俗話說,行行出狀元,我希望她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快樂地成長,這比什么都重要。”


  經常早上騎車上龍井的父子


  環浙環瓊還想環臺環法


  一天能騎行120公里,每周都會和爸媽騎行龍井。在良友車隊里,才上初二的小車手“小大”車技排不上名堂,但年紀可以排在最小批次之列。家里的賽車都快成車行了,有十二三輛之多,可每天清晨,他都會騎著那輛看上去很不起眼、舊舊的自行車去上學,“主要怕偷。同學和老師們根本不知道我在玩車的。”


  “小大”大名袁天潤,穿上騎行服,戴上頭盔和眼鏡,文氣中增添了一份帥氣。之所以玩車,是因為受他的爸爸、超級車迷袁工的影響。“我是2006年開始玩車的,騎了幾個月后,身體的一些指標開始恢復正常,也嘗到了騎車樂趣,便一直堅持到現在。”袁工說。


  只要有空,清晨五點袁工就會起床開始騎行龍井,然后再去上班。在“小大”上五年級的那年暑假,他要求兒子和他一起騎行。


  那段經歷,讓“小大”至今難以忘懷。“每天訓練回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躺到床上繼續補覺。”記得第一次騎自行車上龍井,體力不支根本上不去,一路上停了好幾回。不過現在,一口氣就能沖上楊梅嶺;那時候,自己的車技也不過硬,結果在沖下來時把前剎當成了后剎,一個筋斗栽了出去,好在有頭盔保護,不然小命都有可能不保。


  后來,體能技術都過關了,“小大”就跟著爸爸長途跋涉,2007年環浙江騎行,2008年參加在德清舉辦的天泉山友誼賽,年底又跟著車隊花了半個月時間環海南島騎行……


  記得在環浙江騎行時,因為速度慢掉了隊,“小大”和爸爸靠著微弱如螢火蟲般的手電筒光,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鄉間趕了十幾里夜路才追上大部隊。


  最近,“小大”和爸爸最向往的事是環臺灣島騎行,“如果這能成行的話,下個目標該是環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