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提出了“入睡關聯”的概念,即孩子入睡的時候,如果他們是被母親抱在懷里搖著或者是吃著奶瓶睡覺的,那么他們就會把入睡跟母親或奶瓶關聯起來,而半夜醒來的時候,如果發現這些東西不在身邊,就會大哭起來,難以重新入眠。
費伯入眠法針對的是六個月以上仍然需要大人抱著哄著睡覺的孩子,指讓他們從依靠外在的安撫入眠逐漸轉變為依靠自己入睡并且安睡整夜。
費伯入眠法的具體操作是:
每天在同一時刻將孩子放進小床,跟他說晚安,然后大人就離開房間。這時孩子當然會哭,但大人必須在屋外安靜地等待幾分鐘后,才能進去安撫他。在安撫過程中,大人絕對不能把孩子抱起來,你只可以撫摸他的肚皮或脊背,讓他能聽見你的聲音,而且每次停留不得超過2~3分鐘。
然后你再次離開,如果他繼續哭泣,你在屋外靜候比上次多兩倍的時間(如果上次是5分鐘,那么這次就是10分鐘)再進去安撫他。下一次,等候的時間增加到三倍長(15分鐘),如果孩子仍然哭泣,就每隔同樣的時間(15分鐘)進去一次,如此反復,直到孩子睡著。
聽到孩子哭泣,作為父母的第一個本能就是去安慰他,但此時你不能聽從你的本能。費伯醫生在他的書中用大量的篇幅作了理性分析,認為每隔固定的一段時間進屋去安撫孩子,幾次下來孩子就會懂得自己并非是獨自一人哭泣的,父母就在附近,他們并沒有拋棄自己,自己可以放心地入睡,這讓孩子有安全感,而且不影響孩子跟父母之間的親情。
一般來說,孩子在3個晚上之后,最多不超過1周就可以學會自己入睡并安睡一夜了。這時間聽起來并不長,可是做起來的時候仍然要求父母有一顆堅強的心。如果孩子哭到10分鐘你就要進去把他抱起來,想明天再重新試驗的話,你最好一開始就放棄。
費伯入眠法是一種長痛不如短痛的辦法,它之所以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風靡幾十年,也跟他們推崇孩子的獨立性的傳統文化背景有關。很多西方父母相信孩子學會自己入睡是他們走向獨立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