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下一代健康也就更為關注。許多“準媽媽”、“準爸爸”唯恐胎兒營養不足,凡是對胎兒成長有利的東西,只要經濟能承受都會買來吃。在門診中,我們發現超重的“準媽媽”越來越多,她們中很多人是因為不合理的飲食結構與生活方式導致體重超標。營養是身心健康的基礎,充足營養對孕婦和胎兒十分重要。但是,孕期如果營養過剩,也會給自身和胎兒的健康埋下隱患。
懷孕時,怎么吃才健康?
我們先來看看什么叫做孕期營養過剩。判斷孕期是否營養過剩,最方便、最常用的指標就是體重。為此,孕婦懷孕期間每月至少得稱一次體重。在正常情況下,前三個月內可增加1.1公斤至1.5公斤。三個月以后,體重增加仍應控制在0.5公斤/周。至足月分娩時,體重應比懷孕前增加約12.5公斤。孕婦按照這個指標計算體重,如果發現過度肥胖或體重增加過快,應該及時調整飲食結構。
體重超標,孕婦胎兒皆不利
對孕婦而言,超重的“準媽媽”患上妊娠并發癥幾率比正常“準媽媽”高得多,這些并發癥包括妊娠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形成、產后抑郁癥等。此外,超重“準媽媽”由于分娩巨大兒幾率增加,導致難產使用產鉗助產和剖宮產率增加,加重了產婦的損傷,且易導致產后出血及感染。
對胎兒來說,因為難產,胎兒產傷發病率增高,這些疾病包括顱內出血、鎖骨骨折、臂叢神經損傷及麻痹,甚至新生兒窒息死亡等。這樣的胎兒,成年后Ⅱ型糖尿病、高血脂癥、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明顯高于正常人群。雖然大多數肥胖媽媽的胎兒體重過大,但在臨床上還可見小部分過度肥胖的“準媽媽”孕期發生胎兒宮內生長受限、分娩出低體重兒,這可能與脂肪沉積影響胎盤功能有關。
補充營養,視孕期階段而定
孕婦既要補充營養,又要預防營養過剩,那么該怎么吃才健康呢?其實,孕期的不同階段對營養有著不同需求———
●孕早期(懷孕前三個月) 由于胎兒生長速度較慢,母體的相關組織增長變化也不明顯,所需營養較為有限。因此,不必強求補充大量的營養,但這個階段是胎兒生長發育最重要的時期,某種營養素的缺乏或過量,會引起胎兒早期發育障礙和畸形,此時需注意營養全面,烹調時應做到食物清淡爽口,避免刺激性強的食物。如有嘔吐不可禁食,吐后仍要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
●孕中期(懷孕中三個月) 胎兒生長發育迅速,母體也發生了極大變化,要增加熱量,給予足夠的蛋白質,增加動物性食品、植物油、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攝入。膳食要葷素兼備、粗細搭配,同時攝取足夠的糧谷類食物,每天膳食中糧谷類需有300克至450克,除大米、面粉外,還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和氨基酸豐富的雜糧,如小米、玉米、麥片等;每日肉、蛋、禽、魚類動物性食物或豆類及其制品需有200克、動物內臟(肝)50克(每周一至兩次),蔬菜500克,水果200克、植物油30克至40克。孕中期每餐攝取量可因孕婦食欲增加而有所增加,但隨著妊娠的進展,子宮不斷增大,胃部會受到擠壓,使得孕婦餐后出現飽脹感。為此,可增加每日的餐次,但每次的食量要適度,切忌盲目過量進食或大吃甜食,避免孕婦因肥胖或血糖過高導致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
●孕晚期(懷孕末3個月) 這段時間是胎兒生長最迅速、胎體內儲存營養素最多、孕婦代謝和組織增長最高峰,營養較前兩期也更為重要。孕婦應增加豆類蛋白質的攝入,多供給含鈣豐富的食物,足量的鐵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可在孕中期的基礎上每天增加50克肉、蛋、禽、魚類,250毫升牛奶或豆漿等。孕晚期隨著胎兒的不斷增大,子宮壓迫胃部增加,且由于激素作用于消化系統,引起胃排空時間延長,孕婦往往吃較少的食物就有飽脹感、“燒心感”,因此應仍以少食多餐為原則。
孕婦需要哪些營養
●膳食纖維素 包括半纖維素、木質素等。適當攝入膳食纖維,可促進孕婦大便通暢、減少便秘、增強食欲。孕婦可適當選用雜糧、麥麩、豆類等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適當吃點酸味食品,還能刺激胃液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力,促進胃腸蠕動、增加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不過,孕婦要講究科學食用,人工腌制的酸菜、市場上出售的山楂片雖然可口,但會加速子宮收縮,甚至引起流產,孕婦不可多吃。
●動物性食品 包括禽肉、畜肉、魚類、蛋類、奶類和動物內臟,每日要飲用牛奶250克、雞蛋2個,尤其要多吃海魚,有利于補充不飽和脂肪酸,可滿足胎兒大腦發育的需要。
●糧谷類食品 多吃些全麥片、小米、玉米面,粗細糧搭配有利于多攝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防止營養缺乏癥。
●蔬菜 應多選食綠葉蔬菜和含蛋白質較多的鮮豆類。
●豆類 是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大豆蛋白質含量較高,含有豐富的亞油酸,是胎兒生長必需的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