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以為嬰兒只會哭喊、睡覺和吃奶,其實他們降臨人間后,就作為一個“社會成員”萌發了心理活動。嬰兒的情緒最初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滿足;另一種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獲得滿足或其他不適。哭叫正是情緒的反應之一。
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的情緒會逐漸復雜起來。心理學家曾對五百名嬰兒進行觀察,發現嬰兒從滿月到3個月末,即有欲求、喜悅、厭惡、憤怒、驚駭和煩悶六種情緒反應。微笑是身體處于舒適狀態的生理反應。嬰兒的微笑也具有社會性,會影響成年人,能夠密切與母親的關系。母嬰不斷地強化這種應答,以從中得到滿足,這也是嬰兒的心理需求。
4-6個月的嬰兒,情感就更豐富,對母親情感的需要,甚至超過飲食。如果母親只會用乳頭喂進孩子的嘴,這并非上策,有時還會失靈;如果加以愛撫、哼唱歌曲,孩子或許會變哭為笑;注意改善嬰兒的情緒,可以從環境、衣被、生活習慣、玩具、輕音樂等方面加以調節,這樣就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7個月的孩子,感情色彩更為濃厚,明顯地表現出對母親的偏愛。當陌生人出現時,可停止微笑,并表現出察覺,甚至拒絕別人的摸、抱,對母親產生依戀感,從母親的愛撫中獲得安全感。
周歲以后的孩子,在情緒上較為成熟,開始嘗試與他人交往,喜歡探索周圍的環境,已經知道母親不會丟棄他,不再害怕離開母親,對新事物有“探求欲”。母親可適時地鼓勵孩子的交往,接觸社會,切忌嬌慣、溺愛。
是否注意觀察嬰兒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的發育。稍有疏忽,就可能會使孩子發育成一個退縮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慮型的兒童,長大以后情緒不穩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適應性差。只有認真注意嬰兒的情緒,給予正確的誘導、教育,孩子才會健康、順利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