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

  它是一種手術,早在四個世紀以前就因為它的神秘和驚人的死亡率成為外科領域中的熱門話題,到21世紀又因它的“普通”及驚人的使用率而再次熱炒。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繁衍后代,許多女人已經經歷而更多的女人即將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沒有一個外科手術能牽動如此廣泛的關注,它就是???剖宮產。  


  關于剖宮產的起源,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公元前8世紀羅馬法律規定死于妊娠晚期的婦女要開腹取出胎兒,也就是施行這種手術是從即將死亡的孕婦身上開始的。古代神話認為經腹出生的人是英雄,超自然的。醫學文獻記載最早的是1581年一位醫生報道了14例成功為存活孕婦施行剖腹手術分娩。但是直到20世紀初,這種手術的死亡率高得驚人,1865年英國報道為85%,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出血和感染。剖腹產最重大的改革是1926年一位婦產科醫生提倡子宮下段橫切口技術,自此死亡率大大降低,這種術式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麻醉、抗生素的使用等相關技術發展,拓寬了剖宮產的使用范圍,國內外剖宮產率均逐步升高。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的5%左右上升到90年代初的20%,目前大多數醫院報道大約在40%~60%,有的醫院甚至高達70%~80%。我國高剖宮產率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關注。遠離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剖宮產率必須在15%以下的要求,國內各界專家也紛紛呼吁,保護、促進和支持自然分娩。  


  我們與發達國家比差距有20年  


  湘雅醫院婦產科副主任伍招娣教授說,剖宮產率的上升不是一個純醫學問題,它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社會發展的一個側面。我國目前95%是初產婦,生育年齡也逐步后推,醫生為減少產傷及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的陰道助產技術,已逐步廢除如高位產鉗等助產方式,加之孕產婦家屬相信剖宮產既省事又安全等諸多原因,造成了我國剖宮產率無節制地直線飆升。  


  伍教授說,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已開始努力將剖宮產降到合理水平,瑞典、挪威等國家剖宮產率目前在15%以下,日本在1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家的孕產婦、新生兒死亡率同樣居世界最低水平。  


  客觀評價剖宮產的利與弊  


  伍教授提出,單純依靠剖宮產來達到“母子平安”是不正確的。這里讓我們將剖宮產與陰道分娩做一個比較。首先從孕婦的角度來看,據國內外數據統計顯示,剖宮產產婦死亡的相對危險度比陰道分娩高7倍以上,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麻醉意外、出血及栓塞性疾病。術后母親發生盆腔炎、月經不調、腰痛、異位妊娠等現象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陰道分娩。而且選擇剖宮產的婦女將來避孕和再孕都比自然分娩的產婦麻煩得多。剖宮產的婦女產后必須嚴格避孕3年,避孕不好,作流產時比較麻煩,且剖宮產的婦女由于子宮上有疤痕,再孕容易造成疤痕破裂。從經濟角度比較,剖宮產的住院時間、醫療費用均要比陰道分娩高許多。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由于剖宮產母親手術后頭幾天的母乳喂養需要有人幫助,加之術后腸功能恢復慢,正常飲食晚,所以開始會有母乳不足,孩子營養因此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分娩過程對嬰兒是一次神經系統及心肺功能的良好訓練,而且是安全過渡必不可少的過程。據比較,剖宮產的小孩智商與陰道分娩比較沒有差異,但情商卻低于正常分娩的孩子,表現在人際交流、社會適應能力較差,兒童感覺統合失調中剖宮產孩子要多于陰道分娩的孩子。  


  降低剖宮產迫在眉睫  


  是否除了剖宮產就無法保障母嬰安全?是孕產婦對醫生缺乏信任感了還是孕產婦沒有正常生產的能力?在一項隨機調查中,93.6%的孕婦期望陰道分娩,但擔心分娩疼痛,擔心胎兒安全。這也證實了只要我們的醫務人員在生產中能增強人性化服務,如無痛分娩、家屬陪伴等,大部分孕婦還是愿意選擇正常分娩的。  


  伍招娣教授指出,剖宮產率的上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降低剖宮產率更需要一定的時間。目前一些管理部分試圖通過一刀切的方式,給各大醫院產科剖宮產率訂出一個20%的達標數,在執行中是有一定難度的。譬如一位有嚴重妊高癥的高危孕產婦,通常會選擇醫療技術較安全的三級甲等醫院,這類醫院的高危孕產婦收治率要比婦幼保健院高得多,自然剖宮產率也要相應高一些。但無論如何,只要真正為母子著想,在高質量的產科綜合服務基礎上,逐步降低剖宮產率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作者:謝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