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絕大多數發生于哺乳的產婦,其中尤以初產婦為多見。往往發生于產后3~4周。
病因:急性乳腺炎的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乳汁的郁積
不會哺乳的初產婦,往往在哺乳時未讓嬰兒將乳汁吸盡,致使乳汁郁積在乳腺小葉中。特別是一旦乳頭發生皸裂,哺乳時會引起劇烈疼痛,更影響產婦的充分哺乳。此外,有些產婦的乳頭發育不良(如乳頭內陷)也有礙于哺乳的進行。初產婦的乳汁中又含有比較多的脫落上皮細胞,更容易引起乳管的阻塞,使乳汁郁積加重。乳汁的郁積又往往使乳腺組織的活力降低,為入侵細菌的生長繁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細菌的入侵
急性乳腺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引起的比較少見。細菌侵入的途徑有二:
①由于哺乳不當引起乳頭皸裂,然后細菌從裂口侵入,再沿淋巴管蔓延至皮下和腺葉間的脂肪和結締組織,引起蜂窩織炎;
②另有一種在醫院內流行的乳腺炎,多由耐青霉素的菌株引起,病菌通過嬰兒的鼻咽部,在哺乳時直接沿乳腺管逆行侵入乳腺小葉,在郁積的乳汁中生長繁殖,引起腺葉的感染。
診斷:
臨床表現: 急性乳腺炎的發展過程,在臨床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乳汁郁積期
為病程早期。開始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乳腺腫脹疼痛,出現界限不清的腫塊,伴有明顯的觸痛,表面皮膚微紅或顏色未變。乳房腫塊主要是乳汁郁積和淋巴、靜脈回流不暢所致,如能積極治療,多能消散。
二、蜂窩組織炎期
炎癥繼續發展,癥狀更為嚴重,多有寒戰、高熱。乳腺的疼痛加劇,常常呈搏動性。表面皮膚紅腫發熱,伴有靜脈擴張。腋下可捫及腫大并有壓痛的淋巴結。末梢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如系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則浸潤更為廣泛。感染嚴重的,可以引起敗血癥。
三、膿腫形成期
炎癥逐漸局限而形成膿腫。膿腫可以是單房性的,亦可以是多發性的,膿腔之間有纖維間隔隔開,甚至可以在先后不同的時期形成幾個膿腫,使病程遷延。膿腫的部位也有深淺的不同。表淺的膿腫波動明顯,可以向體表潰破,或穿破乳管從乳頭排出膿液。深部的膿腫,早期不易出現波動感,如未經及早切開引流,則慢慢向體表潰破,可引起廣泛的組織壞死,也可以向乳腺后的疏松結締組織間隙內穿破,在乳腺和胸肌之間形成乳腺后膿腫。少數乳腺膿腫的病人,在自行潰破或切開引流以后,可形成膿瘺或乳瘺,經久不愈。
治療:
必須及早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避免炎癥范圍擴大,破壞更多的乳腺小葉組織,并使病程延長,增加痛苦。
1)用繃帶或乳托將乳房托起。早期屬乳汁郁積期的病人,可以繼續哺乳。局部可用冰敷,以減少乳汁的分泌。
2)炎癥明顯的乳腺炎患者,應該暫停哺乳,但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使乳汁通暢排出,防止郁積。局部可用濕熱敷或理療,促使炎癥的局限化。
3)早期炎癥可以采用封閉療法,以含有抗菌藥物的0.25~0.5%普魯卡因溶液60~80ml注射于乳腺四周及乳腺后組織,可以減輕痛苦,促使炎癥消退。
4)全身使用抗菌藥物。流行性的急性乳腺炎的致病菌多屬耐青霉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在選用藥物時應該注意。
5)一旦形成膿腫,則應及時將膿液排出。膿腫較小的病人可先采用穿刺排膿的方法:在局麻下用粗針頭刺入膿腫,盡量吸出膿液,再注入抗菌藥物。如此每日進行一次,至無積膿時為止。一部分病人經此法治療,可以避免切開引流手術。
6)范圍較大的膿腫或穿刺抽膿效果不好的病人應行切開引流術。為避免手術損傷乳管,切口應取輻射的方向,并避免切開乳暈。乳暈下方的膿腫應沿乳暈的邊緣作弧形切口,在切開皮膚后即改用血管鉗作鈍性分離,這樣可以避免乳管的損傷。乳腺深部或乳腺后膿腫可在乳腺的下緣作弧形切口,在乳腺和胸肌筋膜間進行分離,將乳房上翻后切開膿腔。這種切口引流通暢,對乳管的損傷亦少;但對肥胖或乳腺懸垂的病人,則不相宜。由于乳腺膿腫早期不易出現明顯波動感,不應消極等待。對炎癥明顯的病人應在壓痛最顯著的部位進行穿刺,俾能及時發現深部的膿腫。膿腫切開以后,應將手指伸入膿腔探查,分離膿腔間的纖維間隔,使引流通暢。對較大的膿腫,可在探查膿腔時找到最低的部位另作切口,進行對口引流。
預防:
急性乳腺炎的預防關鍵在防止乳汁郁積和保持乳頭清潔,避免損傷。方法是:
1)從妊娠后期開始,經常用溫水和肥皂清洗兩側乳頭,有乳頭內陷者更應注意。有人建議在產前經常用酒精擦洗乳頭和乳暈,促使局部皮膚變堅硬。
2)應該定時哺乳。每次哺乳都應使乳汁吸盡。如未能吸盡,則在哺乳后可以捫及乳房塊物,應該用手按摩擠出乳汁或用吸乳器吸出,防止乳汁郁積。
3)哺乳后應清洗乳頭,注意勿讓嬰兒含乳頭而睡,防止乳頭破損或皸裂。如已發生,應及時治療,必要時應暫停哺乳,并用吸乳器吸盡郁積的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