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遠離“嬰兒搖晃癥候群”

  寶寶哭泣時,爸爸媽媽總是習慣抱著寶寶搖啊搖,借此安撫寶寶的情緒,以止住哭聲。但是,年輕的爸媽要注意了,嬰兒的大腦組織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受到外力而晃動,嚴重者可使腦內組織受到傷害,所以,爸爸媽媽必須了解這種由于搖晃而引起的危險疾病,以避免發生難以彌補的遺憾!

 

 

  案例一  一名26歲的年輕父親,兒子出生不到3個月。每次兒子哭鬧時,他都將孩子往空中拋起再接住,和孩子玩拋接游戲,或緊抓孩子的腋下原地轉圈,這樣來安撫寶寶。結果,孩子尚未發育完全的大腦組織承受不了這樣的激烈搖晃,引起硬腦膜下腔出血。經過搶救,雖然挽留住了孩子的性命,但是,孩子卻變成了必須依賴呼吸機維持生命的植物人。

 

  案例二  一名媽媽外出坐車時,沒有讓才幾個月大的寶寶坐汽車安全座椅,而是抱在懷里。車子行進途中,突然一個緊急剎車,寶寶的腦部受到了巨大的震蕩,就這樣造成了顱內出血。

 

  腦出血的原因

 

  不論大人還是孩子,腦內組織都如“豆腐”般脆弱,必須避免受到外力的撞擊,才能保護大腦組織的安全,特別是不滿1歲的寶寶,更需要注意頭部的安全。因為出生時嬰兒大腦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的二分之一,但體重大約只有成人的二十分之一,并且嬰兒的頸部肌肉群肌力比較弱,不足以支撐寶寶的頭部。

 

  另外,嬰兒顱底及內面較平滑,腦組織固定不是很結實,受到強大的外力時容易晃動,大腦表面與頭骨下的靜脈相接的血管也會晃動。晃動的大腦組織很容易被突然改變的外力“撕裂”,引發硬腦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等急癥,眼球玻璃體也會因劇烈搖晃而引起視網膜出血。

 

  搖晃癥候群的表現

 

  出血之后,顱內壓會急速上升,從而產生一系列癥狀,如食欲不振、嘔吐、嗜睡、抽搐、四肢無力、意識昏迷等神經系統癥狀。這種因人為劇烈搖晃而引發腦出血,并引起諸多神經系統的癥狀,就是“嬰兒搖晃癥候群”。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受傷害的嬰兒并無明顯外傷,卻都受過力道大小不一的搖晃或撞擊。

 

  Tips:寶寶頸部要支撐

 

  寶寶的頸部能自行支撐頭部,約在6個月大時,在這之前,只要抱著寶寶,家長都應以手掌支撐住寶寶的頸部。若使用背帶,應選擇適合月齡并要有支撐頸部的功能的背帶,避免頭部少了支撐力而搖晃。但現在有的寶寶似乎很早就能自行挺直脖子,究竟該如何確定寶寶的頸部真的可自行支撐頭部?一般來說,當寶寶會翻身后,就表示頭部的支撐力已足夠。

 

  傷害,可一次或多次造成

 

  由于臨床癥狀與受搖晃次數、程度有很大的關系,一次劇烈的搖晃會造成搖晃癥候群,但即使搖晃動作不劇烈,若長期反復地施行,累積數次后,也容易讓寶寶出現這種癥狀。有搖晃癥候群的寶寶,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煩躁不安,接著出現抽搐或意識不清等現象。抽搐也許是偶發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頻繁發生,嚴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不論是一次造成或累積數次而成,通過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都能看出新舊傷痕的狀況。送到醫院急救的寶寶,有的只有出血狀況,有的則伴隨其他皮膚外傷,醫生除了根據精密的儀器檢查外,還會詳細地詢問病史,如平日由誰照顧、照顧習慣等。。

 

  Tips:家長絕對要避免的危險動作

 

  1、不要以劇烈搖晃的方式安撫寶寶。

 

  2、在空中拋接寶寶。

 

  3、將寶寶拋到床上。

 

  4、抱著寶寶旋轉。

 

  5、讓寶寶坐在大人膝蓋上,往后用力翻躺。

 

  6、不要過度依賴搖籃,控制使用的時間與搖晃的程度。

 

  及時,掌握送醫時機

 

  嬰兒搖晃癥候群的直接傷害是在大腦,腦細胞受損時所引發的癥狀可輕可重。輕者只是嗜睡,并沒有其他癥狀,預后情況良好,嚴重者會昏迷不醒、抽搐不止,有時即使性命保住了,卻帶著嚴重的神經系統后遺癥。神經系統疾病的預后情況與送醫時機有很密切的關系,如果發現寶寶出現上述異常狀況,要及時送至大型醫院急救,或許可降低傷害程度。

 

  治療方法:腦出血后當務之急在于盡快降低過高的顱內壓。降低顱內壓的方法很多,視狀況不同,可選擇藥物控制(脫水劑或利尿劑)或手術等方法,除了增加嬰兒存活的幾率,也盡可能將腦出血的后遺癥減到最低。

 

  可能引發的后遺癥:腦部出血造成腦組織腫脹,進而壓迫腦神經,腦神經受損后是無法回復到原先的狀況的,存活的寶寶多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日后將會出現學習障礙、語言障礙及動作發展遲緩。因此,必須及早開展康復治療,通過合適的訓練學習,讓其他并未受傷的區域神經產生并代償已受傷神經的功能,促使寶寶發揮最大的潛能。另外,提醒家長,受過腦傷的寶寶需要更仔細的照顧,一定避免讓腦部再次受到傷害。

 

  悲劇,多因哭鬧而起

 

  嬰兒搖晃癥候群的發生,多是父母為了安撫哭鬧不休的寶寶而做出如空中拋接的危險動作,也或者是快速搖晃寶寶的身軀。或者是家長發現這樣和寶寶“玩耍”時,寶寶好像不哭了,所以,下次再哭鬧時,就會有相同的安撫動作。

 

  但是,醫生提醒,“寶寶好像不哭了”很有可能是在危險動作后覺得不舒服的征兆。如果還一再重復相同動作,寶寶不舒服的感覺會越來越強烈,當寶寶真的因此不再哭鬧時,或許“災難”就要開始了。

 

  互動,掌握寶寶情緒

 

  面對寶寶哭鬧不休,的確會讓許多父母深感頭痛,尤其是新手父母因照顧經驗不足更容易手足無措。醫生提醒,雖然寶寶的哭聲會令家長心煩意亂,但是必須了解到,“哭”是嬰兒對外溝通的語言,他們只能用不同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和要求。父母若能常與寶寶玩游戲,觀察、了解他的喜怒哀樂,并適時給予回應,就能與寶寶建立親密的互動關系。充分掌握寶寶的情緒狀況后,家長才能“見招拆招”,也不致于發生寶寶哭個不停,父母卻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

 

  解碼,寶寶的哭聲代表意義

 

  1、撒嬌:哭的聲音偏高,且哭了很久連一滴眼淚也沒掉,這是撒嬌的哭聲,也是想要媽媽抱抱。

 

  2、尿布濕了:若是聽起來較為刺耳的哭聲,哭音尖銳并夾雜低音,就是寶寶尿布濕了,希望媽媽快幫忙換尿布。

 

  3、饑餓:仔細聽寶寶的哭音,可發現哭音中有“M”的音節,這是寶寶肚子餓了。

 

  4、想睡覺:哭聲聽起來比較低沉,則代表寶寶想睡覺了。

 

  5、生病:如果哭聲持續且反復發作,可能代表寶寶生病了。如果哭聲尖銳異常或聲音由強變弱,就需要爸媽提高警覺嘍!

 

  當寶寶哭鬧時,父母可依照下列步驟確認寶寶為何而哭:

 

  1、父母應試著辨別新生兒哭聲代表的意義。

 

  2、先確認是否尿布濕、肚子餓。

 

  3、檢查身上有無起疹子、蚊子咬,或是因溫度太熱,導致不舒服。

 

  4、觀察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量體溫,判斷有無異常。

 

  5、若安撫超過15分鐘仍哭鬧不休,且食欲不好,可能是腸胃炎或其他疾病,應盡速就醫。

 

  耐心,運用不同方式

 

  究竟該如何安撫哭泣的寶寶,除了耐心以對外,父母可幫寶寶按摩,還可以通過身體的親密接觸以緩解寶寶的情緒,避免抱著搖晃且疏忽力道的拿捏而不慎傷害寶寶。父母可拿玩具或外出散步吸引寶寶以轉移注意力,讓寶寶停止哭泣。如果自覺快要失去耐心了,也不要勉強,應該請家中其他有經驗的成員幫忙哄寶寶,給自己松口氣的時間,避免因自身情緒失控做出令人遺憾的事情。

 

  如果安撫了很久還無法讓寶寶停止哭泣,這時最好考慮送醫,因為在2~3個月大時,有嬰兒性腸絞痛的問題,5~9個月大則是腸套疊的好發年紀,需要專業的兒科醫師檢查,做綜合性的評估,才能真正解決寶寶的問題。

 

  為了不讓“嬰兒搖晃癥候群”的悲劇不斷發生,父母能做的就是小心,在寶寶的頸部可自行挺直前,抱的時候務必以手掌托住其頸部,并且避免做反復在空中拋接等的危險動作,讓寶寶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