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鵬鵬剛3歲,我想讓兒子和其他孩子一起,學習鉆一個蜈蚣形狀的長鐵圈。兒子先蹲下來,兩手緊緊抓著鐵圈,兩腳慢慢在鐵圈里挪動,剛鉆了四五圈,可能是整個身體蜷在里面比較累,也可能是他看著地面有點恐高,試圖站起來又不能,嘗試著往后退卻更難,大喊:“媽媽,鵬鵬不鉆了!”我說:“不行!不鉆也得鉆!你太膽小,得鍛煉鍛煉。”兒子聽了,嚎啕大哭。我更加堅定:“你再蹲在那里不鉆過來,媽媽就走了,不管你了!”兒子別無選擇,蹲在鐵圈里哭得滿臉通紅,不停地咳嗽,一步一挪,艱難地往前移動。過了很久,兒子終于鉆出來了。我成功了!但兒子卻歇斯底里地撕抓我的裙子說:“不要!你是壞媽媽!”這孩子既膽小又任性,真是丟盡了我的臉,我用胳膊夾起他,回家了。
慢慢地,一向膽小、乖巧、溫順的兒子變得任性、蠻橫,讓他干什么他偏不干。后來我認識到,孩子漸漸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的需求、人格和尊嚴,當家長的要求超過他的能力和忍受閾限時,為了保護自己,必然要反抗,父母這時卻說孩子“任性”,其實,是孩子“任性”,還是自己“任性”呢?如果遇事多與孩子商量,雙方相互理解和妥協,孩子和父母就都不會犟下去了。許多情況下,孩子“任性”、“倔強”,其實都是大人逼的,但是大人很少會意識到自己的“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