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學習活動中最有價值的成分都是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為人都是靠自身的心理力量來啟動熱情、鍛煉意志、發展智力、獲取知識的。一切外來的壓力也好,誘導也好,都必須通過主體的“內驅力”才能起作用。任何人不能替代他人學習和發展,替代他人思考和記憶。這是盡人皆知的規律,盡人皆有的體會。
那么嬰幼兒學習的內驅力是什么呢?他們還談不上崇高理想、遠大目標、堅強意志、高尚志趣、形勢壓力等等,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完全來自由好奇心發展起來的求趣心,由喜歡表揚而發展起來的好勝心。這兩者是嬰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雙槳”,他們為獲得愛、鼓勵、夸獎和快樂而活動,并且百玩不厭,這種“玩”如果賦予了教育內容就是“學習”。相反,假如不能滿足孩子的求趣心和好勝心,他們將毫不留情地拒絕一切學習;即使是玩,也是無聊的游蕩,常常發展為吵鬧和折騰。所以,世上沒有一個早慧兒是“壓”出來的,是“拔”起來的。
因此,滿足孩子的求趣心和好勝心,是他們生命的小船一開始漫游“學海”就急需的“動力器”。他們雖然還只能在知識大海的淺灘上嬉戲,但只要他們樂于嬉戲,動力就會不斷增大,終將遨游大海,到達成功的彼岸。
為什么說好勝心是學習動力的一“槳”呢?因為希望得到鼓勵、肯定和贊揚,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曙光。與嬰兒心理發展同時起步的因素之一是他要獲得愛撫。如果得不到這種滿足,就會失去心理發展的動力。孩子個個喜歡“戴高帽子”、抗拒冷落,就是這種心理的表現。
例如麗莎是一個大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才3歲半。這一家子人人喜歡讀書,桌上、椅子上、床上到處都放著書。可是突然有一天,麗莎略帶幾分挑釁地說:“我會讀書了。”雖然她明知自己不會讀書,也明知家里人都知道她不會讀書,但她突如其來地宣布會讀書了,這正是她好勝心、自信心的天然流露,是極其可貴的心理品質。這時成人如能因勢利導地鼓勵說:“那當然啰,麗莎是聰明能干的,是會讀書的。”漸漸地,孩子自然就喜歡識字讀書了。
有一個畫家,天天在家里作畫,2歲的小兒子經常在一邊默默地看著爸爸創作。有一天,孩子看著看著,竟然跑過來去搶爸爸的畫筆,也要畫畫。在爸爸的鼓勵下,他開始“涂鴉”,以后又興致勃勃地學起畫來。他后來成了一個小畫家,作品在國內外頻頻展出。
日本著名早教專家鈴木鎮一,數十年來教兩三歲的孩子學小提琴。每收一個來自國內外的嬰幼兒,起先都讓他在教學室里自由自在地玩。當孩子熟悉了環境,又看到老師和別的小朋友拉琴、練琴的快樂時,自尊心、好勝心就不允許他旁觀了。當他搶著也要學琴時,鈴木老爺爺才帶著鼓勵、贊賞,指導孩子學起琴來。經過嚴格的訓練,孩子最后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些事例都說明,誘發和愛護嬰幼兒的好勝心是多么重要!
怎樣愛護和誘發孩子的好勝心呢?
第一,要深信每一個正常的孩子都是聰明的,他們有甚至比成人強得多的“適應性學習”能力。嬰幼兒期獲得的知識,絕大部分是無意識自學所得的。凡是能學會一國語言的孩子,也都是學習其他任何方面知識的天才。鈴木鎮一注意到每個孩子都能學會說話這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有時故意問一些父母:“你孩子的話說得真漂亮,是怎么教的?”人家懷疑他患了精神病,議論說:“那不是理所當然的嗎?這家伙是不是有點不正常呀?快帶他到醫院去吧!”
其實細細想來,對于嬰幼兒來說,還有什么比學說話更難的呢?顯然,只要在其他方面也提供給嬰幼兒像學習語言那樣的環境、條件和教育態度,他們就什么都能學會。我們完全不應懷疑孩子的學習能力。
第二,必須了解嬰幼兒的學習特點。嬰幼兒的學習是一種“濡染式”學習,或叫“滲透性”學習,要經過反反復復的接觸和領悟,才能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不能像青少年那樣,進行系統的“操作式”學習,即流水作業般地學一點,便能理解和鞏固一點。因此,在嬰幼兒學習過程中,一定階段內的不理解、不熟悉、不鞏固完全是正常現象,千萬不能因為他們的學習不能在短時間內見成效而貶低他們的學習熱情,也不要錯誤地認為他們“愚鈍”而大驚失色;而要充分估計他們“濡染”學習的長期效應,這種效應將奠定整個智慧結構的基礎。他們積極地進行朦朧的理解、模糊的記憶、嘗試性的應用,雖然天真幼稚,但卻能催生出創造型人才的幼苗來。
前面提到的小田晨,兩歲時就不連貫地講故事,讀古詩,唱兒歌。一天在飯桌上,她指著花生米說:“這就是‘煮豆燃豆箕’的豆,煮它,它就哭了。”接著就背兩句《七步詩》。她的想像是多么奇妙!頓時逗得滿座皆樂。這就是“朦朧理解”“模糊記憶”。這孩子到5歲時就廣泛閱讀,還能大段大段地獨白和口頭作文,語言流暢,浮想連翩,感情豐富而細膩。上小學時就能在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了。
1989年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的小吳 ,也是0歲開始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的。1歲半左右的一天,大人抱著她去寺廟游玩,她呆呆地看廟堂里求神拜佛的人以及繚繞的香煙,突然冒出一句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雖然她并不理解李白筆下的廬山香爐峰瀑布與廟堂香火是兩回事,但那觀察和想像的機靈是多么可愛!她4歲時就會寫很長的信,5歲就發表文章,8歲會說4種語言。
所以,切不可責怪嬰幼兒的學習能力,說他們“時記時忘”“死記硬背”“東扯西拉”,也決不可恥笑和羞辱孩子。相反,不管學習的短期效果如何,只要能激發起他們的積極性和好勝心,就會產生比金子更寶貴的教育效應。相信孩子經過“濡染”,什么都能學好,就像學好口語一樣。對孩子學習中的差錯,則要巧妙地糾正,不潑冷水。例如孩子認錯了一個字,就不能批評他念錯了,而要說:“再讀一遍(帶他讀正確),真會讀,真聰明!”
第三,對孩子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萬萬不可當面議論,說孩子“笨”“記不住”“靜不下來”“忘得快”“聽不懂”“不喜歡學”等等。議論孩子的不足無疑是對他好勝心的最大打擊。孩子的學習也決不可常常用考試、排列名次來分高低優劣,更不得用一個孩子的弱點與別的孩子的長處比,進行數落,這是教育的大忌。智力測試也只可讓孩子當成一種游戲來進行,父母和老師絲毫不要流露出忐忑不安的心情,不要議論“他就是不會回答”“不會畫”“不會做”“我們真擔心”之類的話。假如孩子經過幾番折騰,意識到父母的憂慮,看到人們都用緊張害怕的眼光盯著他,他就不但思想僵化,甚至還會哭起來,結果只會走向好勝、自信的反面———自卑,而自卑、膽怯是兒童發展最嚴重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