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新生寶寶生病,關鍵是護理

 新生兒病具有與其他兒童不同的特征,包括: 

  1、分娩所致障礙:經過狹窄的產道所致的疾病。分娩麻痹或頭蓋內出血是最常見的。 

  2、易出血癥:新生兒會有短期缺乏維生素K而導致不易凝血。所以,會出現以吐血、便血為主要癥狀的新生兒出血癥。 

  3、黃疸伴隨癥:生后2-3天即出現黃疸,1周內一般會自動消失。但也有反應強烈或拖的時間長一些的情況,有些新生兒會出現先天性膽道閉塞等癥狀。 

  4、細菌或病毒感染癥:因為對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弱而導致比較可怕的敗血癥或化膿性髓膜炎。另外,新生兒時期患此類病時,還可能會因為癥狀不明顯而耽誤診斷。 

  5、由呼吸障礙所致病癥:胎兒在母親體內是通過胎盤獲得氧氣的,而從出生后就要自己呼吸了。如果無法正常進行呼吸,就會出現假死或呼吸窘迫癥。 

  此外,還有幾種在出生后即能發現的先天性疾病。 

  媽媽們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產后在醫院期間,即使有什么異常,因為有醫生在,一般都會得到妥善處理,所以不用為瑣事擔心。回到家以后,有很多父母會比較緊張地盯著獨養子,坐立不安。其實,一般來說,在出院檢查時被確診為“無異常”的孩子應視為健康。平時父母應注意孩子的以下情況,如果孩子表現不好,則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1.黃疸是否漸漸變淺? 

  2.奶吃得怎么樣? 

  3.哭聲是否響亮有力? 

  4.皮膚是否有光澤和彈性? 

  5.體重是否均勻增長? 

  6.肚臍是否發黏? 

  二、產瘤:指在新生兒的頭部長出像瘤一樣的腫塊。孩子出生時被狹窄的產道擠壓造成淤血是其主要原因。 

  產瘤最常出現在頭頂,但也會因出生時體位不同而產生在臉部、手腳、臀部等。即使不作任何處理,2-3天便會自行消失,因此,不必擔心。 

  三、頭血腫:這是孩子在出生時,由于受到產道擠壓,在頭蓋骨和其上邊的皮膚之間出血而引起的瘤子,這種疾病大概占新生兒總數的2%-3%。也有長在頭的左右兩邊的某一側,或是兩邊各長一個的。即使不作任何處理,2-3周或2-3個月,最長不過半年就會消失。有時也會因為血液中的鈣素沉積變硬而留到1歲。這種情況可一開始就將瘤內的血抽出。對是否有必要抽血,應該請教醫生。 

  四、頭蓋內出血:這是孩子在出生時,由于腦部血管破裂而導致的頭蓋內出血。會出現皮膚青癍癥,并伴有呼吸不規則,常常產生痙攣。也可能出現不好好吃奶、臉色蒼白,或是脖子向后歪、吐舌頭等癥狀。 

  該病需要住院治療,嚴重時可導致殘廢或留下后遺癥;輕微時也可與普通孩子一樣正常發育。 

  五、分娩麻痹:這是孩子出生時,神經的一部分出現輕微障礙,導致相應的肌肉無法活動的病。如果是面部神經出問題,會引起面部扭曲;如果是控制手、臂的神經出問題,會引起手臂麻痹。 

  上述情況大多人在6個月以內好轉并康復,但也有例外,這時應到專科醫院就診,接受功能恢復訓練或按摩。 

  六、新生兒出血癥:是生后2-3日突然吐血或便血的病。因出血量的不同,有可能吐類似咖啡色的褐色物,也有可能排出黑色的糞便。另外,還有可能在皮膚上出現紫斑。該病主要原因是缺乏維生素K,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注射維生素K就會馬上好轉,當出血量大時還應輸入新鮮血液。 

  有時也會出現孩子把出生時吞入的血吐出來的情況,這是假性溶血癥,不必擔心。遇到這種情況,要和新生兒出血癥相區分。因此,無論如何,孩子出血都應去就診。 

  七、臍炎:臍帶大概一周會脫落。可是臍帶殘端如果發黏,會引起細菌感染,出現紅腫、化膿、惡臭。如任其發展,有可能因細菌感染擴至全身而引起敗血癥,所以必須高度重視。 

  為防止臍炎,在臍帶脫落后應保持臍帶殘端的清潔。特別是在洗澡后要保持肚臍部分的干燥。一旦發現開始紅腫,應立即就診,接受醫生的治療。 

  八、臍內芽腫:臍帶脫落后,如長出米粒大小、軟乎乎的像瘊子一樣的東西,就是臍肉芽腫。因為產生分泌物,還會黏乎乎的,有時還會在分泌物中混有血,但不痛。為避免引起臍炎,應帶孩子到醫院就診。 

  九、新生兒濕疹:新生兒會因為母親的激素影響產生過多的脂肪,導致臉頰生出類似粉刺的濕疹,或是在頭發、眼睫毛、臉上生出黃乎乎的、像商標狀的濕疹。 

  多做清潔,用橄欖油擦拭,會有一定的效果。用皮質激素等軟膏也有特別的效果,但因為是效力比較強的藥,能否給嬰兒使用,還要聽醫生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