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小心靈透出大世界

子的成長歷程很漫長。有人曾經問我,孩子多大了,才算是長大了?

  我說,只要媽媽還有力氣,或者更夸張一點說,只要媽媽還有一口氣在,孩子就不算是真的長大了!

  是的。那么面對這么漫長的成長歲月,我的心得和建議,該從哪里下筆呢?考慮再三之后,我決定先從6歲到12歲,也就是在行家的專業術語中所謂的學齡兒童階段寫起。我之所以先關注孩子的這個年齡段,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孩子從上小學開始,才面臨真正意義上的“競爭”,而且這個競爭的結果是可以用考試的分數來量化的。它并不像在幼兒園里那樣寬松,雖然也有競爭,但成果的優劣只是由老師的喜好來評判。所以,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在面對如此殘酷、如此一翻兩瞪眼的競爭結果時,他幼小的心靈絕對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保 護的。而且,孩子在這個時期所建立的“自我圖像”,也會對他日后面對競爭情境時的性格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第二,從幼兒階段進入到學齡兒童階段之后,孩子的生活從本質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前是“游戲性質”的生活,現在則轉變為“工作性質”的生活。還沒上小學之前,孩子不管是去上幼兒園還是在家里背古文,都是在游戲的氛圍下進行,老師雖然也給孩子布置家庭作業,但父母和老師都不會以太認真的態度去嚴格執 行。可是上了小學之后,各種活動都變得嚴肅起來,上課得規規矩矩地坐著,必須專心地聽老師講課,回家得按規定寫作業,還得參加實打實的考試。所以許多孩子在這種生活本質上的轉變中遇到了調整的困難,為日后的低成就埋下了伏筆。

  第三,從認知和思維方面來說,學齡兒童已經從“直覺思維期”進入到“具體運用期”,也就是說,很多事情已經不需要完全靠自己的觀察和經驗來獲知,而是可以從別人的說明、解釋、舉例中獲取新知。這種認知和思維上的轉變,意味著他的世界正在逐漸放大,知識結構也在逐步通過不同的觸角而形成。所以如果能在 這個階段開發孩子的認知能力,幫他建立起良好和富有創造力的思維模式,那么將來他在面對更為嚴苛的學習挑戰時,自然就會容易得多。

  第四,從生活和活動的范圍來說,學齡兒童的活動重心已經從家庭擴展到社會,除了日趨沉重的學習壓力之外,又要開始面對除了家人以外的“復雜”人際關 系,例如班上可能會有喜歡欺負人的同學,可能會有喜歡跟老師打小報告的同學,可能會有愛表現、爭強好勝的同學,因此,許多孩子在學校里的行為表現會和在家里截然不同。如果在這個階段,爸爸媽媽沒能察覺孩子在學校里和同學之間有互動上的困難,讓他不得不獨自承受人際關系方面的挫折,那么由此而產生的心理或情 緒障礙,就有可能跟著他長大,甚至影響到日后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和社會化的發展進程。

  第五,孩子上小學之后,是最初開始和爸媽較勁的階段,也是開始出現矛盾的階段。我曾經在一場對媽媽們的演講中,弄哭了許多媽媽。我說,我們對孩子的 “鉗制”,大概最多只有6年的有效期。6歲以前,孩子總掛在嘴邊的是“我媽媽說”;6歲到12歲,管用的是“我老師說”;12歲到18歲,變成了“我同學 說”;18歲以后,又變成了“我女朋友(男朋友)說”;結婚以后,毫無疑問當然就是“我老婆(老公)說”了。

  所以,孩子把崇拜的眼神轉向他人,對父母來說是個令人難過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實,而許多親子之間的矛盾,其實也就是“主權之爭”下的衍生品罷了!

  第六,孩子6歲以后,在“心性發展”上也有明顯的轉變。孩子在幼兒時期的“性蕾期”一度萌芽的對性的興趣,到了學齡階段會暫時被擱置一邊。表面上, 他們會開始排斥異性,喜歡和同性的朋友在一起,此外,也會表現出對性的厭惡。所以這個時期又叫做“同性期”或“潛伏期”。在這個階段中,孩子會開始模仿父 母中與自己同性的一方,建立起所謂的“同性認同”。因此,男孩和爸爸要好,一起去打球、釣魚、看球賽,向爸爸學習男人的事情;女孩則跟隨媽媽去買菜、逛 街、打扮,向媽媽學習如何做女人。這些都是心性發展的特點,也都是為接下來的青春期作準備。所以孩子如果能夠在這個階段充分地作好同性認同,對將來的性別發展會有很好的幫助。

  當然,孩子到了10歲左右,心性發展又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他們會表現得更排斥異性,甚至會出現嘲笑、搗蛋、捉弄等行為。其實,這些心性反應都是在為進入青春期而進行的自我防衛準備。在心理上,他們已經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會被喜歡的異性吸引,但與此同時,他們又被這莫名其妙的感覺嚇到,不知道應該 如何去面對或處理它,所以就只好用更激烈的反應來隱藏內心的焦慮了。

  另外,女孩的心性發展要比男孩快上一兩年,身體的發育也來得較早,男孩在情緒和心理上多少會因此受到威脅,所以更會用激烈的行為來保護自己,但是, 這些再正常不過的行為卻很容易受到師長或父母的誤解。如果我們能理解孩子“不正當”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不僅能減少對孩子的傷害,也能減少父母對自己“教 子無方”的自責和挫折感。

  呵呵!你們看完我上述的六大原因之后,是不是覺得那昨日還在襁褓中的小小天使,一旦背上書包、上了小學之后,曾經美好童真的天空,仿佛就要塌陷了一樣?

  別擔心,心理治療師都有個討人嫌的特點,就是喜歡“危言聳聽”。事實上,絕大部分孩子的成長都是在健康平和中度過的,而且只要我們稍微留點心,適當地關注一些,就能聽見很多爸爸媽媽以過來人的身份,帶著五味雜陳的心理,先嘆口氣,然后告訴你這句話:“孩子的成長真快,一眨眼,他就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