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的目的不在于增長美術知識,而是通過環境和藝術作品兩個方面來加深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審美感受。我們感到,當幼兒美術欣賞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幼兒才能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當幼兒的生活體驗與藝術欣賞相聯系時,幼兒的審美想象才會得以釋放。
今天,美術欣賞作為一種文化傳遞和提高幼兒審美情感的方式,既是一種熏陶,又是一種積淀,美術欣賞必須追隨幼兒關注的熱點,融入幼兒的生活情境,成為幼兒生活環境的一部分。讓幼兒以自己獨特的視點產生聯想,并轉化為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加深幼兒對事物的審美體驗。
水果豐收的季節,我們帶領幼兒來到水果鋪,看見鋪子里擺放著各色水果:蘋果、橘子、香蕉、石榴,什么樣的水果才是新鮮的呢?幼兒認真地分辨著那些水分充足閃閃發光的果實。我們又來到法國藝術大師塞尚所畫的《蘋果和橘子》及其他水果作品面前,與大師交流著……
隨后幼兒在表現生活中用新鮮水果招待客人的情景時,十分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正如吳冉小朋友所解釋的那樣:“一大盤水果在等待客人,聽!叮咚,門鈴響了,阿姨帶著小妹妹來了。請進,請吃蘋果。叮咚,門鈴又響了,小舅舅來了,請進,請吃橘子。橘子蘋果多又多,愛吃什么隨你挑。”
自己畫出即鮮亮又飽滿的水果:
1.數個新鮮的水果,比較其顏色、形狀和大小。
2.用重疊方法從前向后地畫出一盤水果。
3.用油畫棒漸變接色涂出水果的亮度。
相關鏈接:塞尚(1839—1907),法國畫家。生于法國南部的小城埃克斯,一生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小城度過。塞尚打破了以模仿或者再現自然的藝術創作慣例,認為畫家應該直面自然,并通過直接感受在畫面上創造出第二個自然,即不同于自然的藝術世界。其風格是追求藝術的真實性,通過寫實和寫意表達對自然的真情實感。他的繪畫一直影響著西方近現代美術,被人們稱作“現代繪畫之父”。
塞尚所畫的一系列靜物,無論蘋果橘子或瓶瓶罐罐都完美地體現球體、圓柱體或圓錐體表面的色彩和光亮。盡管有夸張、變形,但在視覺上卻給人穩定感,尤其是他的《蘋果和橘子》在美術史上有著極高的評價。
在挑戰性環境中推動幼兒審美能力發展
幼兒是不成熟的,在不斷發展中逐步走向成熟。幼兒美術表現之所以具有特殊性,是與他們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小肌肉動作發展等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不同年齡的幼兒有很大的差別,了解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有助于教師把握幼兒的特點,尊重幼兒獨特的的表達方式。我們認為,在把握審美欣賞與表現的關系時,欣賞是第一位的,無論是欣賞自然環境還是藝術作品,都能使幼兒產生強烈的美感,激發表現美的欲望。而離開審美體驗的表現,只能使幼兒掌握一些乏味的技能,至多培養了一群畫匠而已。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探索、尋找幼兒審美感受與表現的起點,創設持續不斷的富有挑戰性的環境,推動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
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太陽,把太陽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在有陽光的日子里,幼兒常常在戶外散步、游玩,感受太陽的光和熱。從他們開始畫畫的那一刻,最為常見的是將太陽涂成紅色或其他艷麗的顏色,以此來表現太陽強烈的光芒。當幼兒對光更為敏感的時候,已不滿足于最初的表達方式,開始努力設法用蠟筆將光芒涂得又厚又濃。當幼兒的這些表達方式不能表現內心的沖動與感受時,教師適時地引導幼兒欣賞相關的優秀藝術作品:《快樂的房子》(亨得奧瑟)、《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修拉)、《太陽的崇拜者》(米羅)。
原來陽光可以變出來:
用同種色或相似色由深到淡地表達光線的變化,金太陽、紅太陽、五彩繽紛的太陽顯得十分明亮。
1.選擇一種表示太陽的顏色。
2.以該種顏色為基礎,找出與之相近的同種色或相似色。
3.用油畫棒從深到淡地逐漸接色。
4. 接色部分可將淺色涂在深色上面,使之自然融合。
在“變太陽”的努力中,孩子們得到了追求美感的滿足。
相關鏈接:《大碗島上的星期日下午》描繪的是巴黎西北方塞納河中奧尼埃的大碗島上一個晴朗的日子,游人們在陽光下聚集在河濱的樹林間休息。有的散步,有的斜臥在草地上,有的在河邊垂釣。前景上一大片暗綠色調表示陰影,中間夾著黃色調子的亮部,顯示出午后的強烈陽光,草地為草綠色。畫面上都是斑斑點點的色彩,太陽照射的地方有著強烈的閃光。整幅畫給人一種在強烈陽光下睜不開眼睛的感覺,而那些投射在草地上的陰影,又陡增了人物樹木的立體感。人的形象好像剪影,看不清形象與表情。畫面像是布滿了純色小點的碎裂面,但退遠觀之,這些小點卻融匯出一片圖景,創造出亮麗的色彩和令人迷醉的朦朧感。
融美術欣賞于幼兒園多主題活動之中
在選擇適合幼兒欣賞的美術作品時,我們始終把幼兒的實際生活體驗放在第一位,通過美術欣賞活動豐富幼兒的感性體驗,幼兒無論對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圖的欣賞或工具材料的使用,都應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緊密地結合。在大班主題活動《我們的城市》的三個分主題中,充分展現了幼兒童年的歡樂與幻想。
主題一 周圍的房子
近來,部分幼兒對房子產生了興趣,特別對那些由舊區改造的新景觀如新天地興致更濃,尤其是居住在附近的那些幼兒,他們想象著回到以前上海人居住的地方。怎么畫出老房子的新面貌呢?參觀以后,我們引導幼兒欣賞湯司考藤的作品,介紹了其作品的特點。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借用湯司考藤涂三棱鏡的方法,但并不按部就班地模仿畫家有規律的色塊分割方法,而是自然、率性地用自己的方式將現實和想象融為一體。
畫出最美的房屋:
1.鉛筆畫出最美的房屋。
2.畫面分割成數塊。
3.用蠟筆逐塊涂色,注意每一塊面之間的顏色要有對比和協調。
相關鏈接:湯•司考藤
湯•司考藤是一位當代荷蘭極有威望的裝飾畫家。據說他曾得了一場重病,在昏迷中似乎看見周圍的一切都似乎藏在三棱鏡的后面,五光十色。當他恢復健康以后,這些夢中圖象依然十分清晰,令他激動不已。此后,他就把所看到的風景,都用三棱鏡般的色彩畫出來。
主題二 探險家
活動中,有一部分幼兒喜歡上了幼兒園不遠處的街心花園,他們帶來指南針,分辨花園的不同方向,嘗試不走重復路。期間,一位幼兒帶來一張小區新家的地圖,立即引發其他幼兒畫地圖的欲望。與此同時,教師適時地向幼兒介紹了克利的部分作品《魯杰恩近郊的公園》《有黃鳥的風景》《阿拉伯城》《北邊的房間》《熱鬧的港口》等。幼兒畫著屬于自己的地圖,每張畫作似乎蘊藏著許多秘密,如同一個神奇的世界。
作畫方法:
1.作畫工具:銀筆、鉛筆、蠟筆、牙簽、回形針、線團、夾子、吸管、細砂皮紙、顏料等。
2.從小朋友的作品中找一找:他們去了哪里,用了些什么工具?
3.選一張幼兒有興趣的地圖,利用各種材料,制作成立體模型。
相關鏈接:克利(1879~1940),生于瑞士,20世紀最富有詩意的藝術家。克利認為:“藝術不是再現看到的東西”,而是“要使人們能夠看到美的存在”,他追求兒童夢境般的表達境界,時常學著兒童拿著畫筆無目的地在紙上漫游,伴隨著音樂和故事情節,畫面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神奇……他隨心所欲地在充滿奇妙的想象世界中暢游。
主題三 雕塑
一些幼兒在花園里發現了雕塑,便談論起各自的經驗,如世界各國著名的雕塑及相關的雕塑故事,居住小區和城市街景的雕塑及公園里展示的人體雕塑等。教師便帶領幼兒欣賞了幼兒園附近的雕像,向他們介紹了《樂山大佛》和《思想者》等。
欣賞之后,幼兒并不滿足:“怎么我們小朋友的雕像這么少呢?”于是,他們主動搜集了許多素材,邀請同伴做模特,邊觀察邊畫草圖,并用蠟筆上光線。教師則幫助幼兒將這些雕像放大。隨后,幼兒將各種廢舊材料進行粘貼。如今,幼兒園各處可以看到幼兒自己設計和制作的栩栩如生的雕像。
作畫方法:
1.請朋友做模特擺出各種造型,畫出草圖。
2.根據需要,選用深色蠟筆,用輕重不同的力度,畫出不同質地人物雕塑的深淺變化:如青銅雕塑用綠色蠟筆;石雕用紅色或灰色蠟筆;想做鑄鐵的雕塑可用黑色蠟筆。
3.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將平面圖像變成浮雕或雕像。
相關鏈接:在歐洲藝術史上有三座被后人稱作難以逾越的山峰,他們就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菲狄亞斯、文藝復興時期的米蓋朗其羅和十九世紀的羅丹。
羅丹(1840~1917),法國藝術家,他堅信:“藝術即感情。”他不像傳統的雕塑家那樣精雕細刻,面面俱到,而是用十分嫻熟的技術賦予作品生動自然的特性,表達了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展示了生活中永恒的愛,給每一個觀者留下無限想象的余地。羅丹的名言“美是到處可尋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至今,啟迪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