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有疼痛的記憶
別看成年人大多記不起3歲之前的事,其實,這些記憶都變成了潛意識,新生嬰兒并不是沒有疼痛記憶。
廣醫三院兒科醫生譚小華說,如果新生兒被大量的傷害(如注射,手術等),同時又得不到母親應有的的照顧,比如他打針時父母照顧不周,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對外界產生出一種情緒上的抗拒,在成長中會更多地表現為壓抑、孤獨和在學校中有不良行為。
國外大量的研究證實,經歷過一次以上創傷性經歷的患兒,出現情感角色障礙、社會角色障礙、活力下降的現象比較多。
打針之痛怎么緩解?
醫學上為了減輕寶寶打針時的疼痛,為嬰幼兒設計的注射器都又細又短,但是,小寶寶對“異物入侵”會心慌,哇哇大哭。該怎么辦。
1。媽媽的撫摸與安慰
崔其亮建議,打針時,父母一定要陪伴他,撫摸他,輕言細語鼓勵他。別以為他聽不懂。心理學研究發現,親人的語言與肢體安慰對孩子有類似于“情感鎮定劑”的作用。
孩子還與母親心心相印!媽媽如果感到驚慌,這種憂慮感會傳遞給孩子,當他感覺到氣氛不對時也會哇哇大哭!看來,你都得保持鎮定,讓孩子始終感覺到母親的溫暖和安全感。
2。轉移注意力
此外,可以準備些小玩具讓孩子“分心”,比如公仔、機器人等等,小寶寶心愛的玩具可以將他的注意力從抽取血樣、打針等醫學治療中轉移。此外,有些醫院在兒童病區里播放輕快的音樂、擺放滑梯等玩具,可以供寶寶們隨時看卡通片、玩游戲,這些都能減輕治療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