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只要小心就不會傷著手

  教育是一門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掌握的藝術。有很多事,你千囑咐萬叮嚀,都不如讓孩子親自去體驗去嘗試來得效果大,孩子在錯誤和失敗中學到的東西會更深刻。

  記得兒子剛滿5歲時,有一天我用小刀削荸薺,兒子嚷著也想試試。我囑咐兒子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兒子滿口答應,我又給他作了一個示范,才把小刀遞給他,兒子興奮地削起來。我去衛生間才一會,就聽到兒子的哭喊聲了:

  “媽媽,我的手出血了,嗚嗚!好痛呀,媽媽,你快過來呀……”

  聽到呼喊,我三步并作兩步趕回臥室,哎呀,兒子手指上的鮮血正一滴一滴落到地板上,嚇得我竟有些手足無措了。為了不讓孩子害怕,我努力使自己鎮定,因為孩子會受大人暗示,我此時慌亂的情緒只能讓孩子更擔心,所以盡管當時我的心撲通撲通地猛跳,雙腿直打哆嗦,我還是佯裝鎮定,盡量以一種輕松、緩和的語氣安慰他:

  “沒事,沒事,媽媽給你找一塊紗布包扎一下就不會流血了。”

  然后我快速跑到客廳,從自備藥箱里找出一塊醫用紗布,剪刀都來不及找,用手一撕就給兒子流血的手指包扎上。兒子一看不流血了,也就馬上止住了哭聲。

  我心想難道此時他就不痛啦?看來還是心理在作祟,不流血就不害怕了,所以也不感覺痛了。他抱緊我,奶聲奶氣地說道:“媽媽,我覺得你真像個醫生。”

  我情不自禁地親了一下小家伙的臉蛋,問:“以后還敢自己削水果嗎?”他搖搖頭。

  我擔心他從此對刀具產生畏懼情結。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后來用了很長時間才再次鼓勵自己拿起刀,才慢慢消除了心中的恐懼。

  我們必須從所犯的錯誤中學習,而不是一味自責或逃避,否則日后依然會重蹈覆轍。

  想到這,我連忙向他解釋:“你是不小心才削到手的,如果你小心的話,就不會了,看,像我這樣。”說著我就給他做示范。

  這回他很仔細地看了,在我的一再鼓勵下,他終于又拿起刀,很仔細、很認真、很投入地削起來。當削好一個荸薺后,他很興奮地告訴我:“媽媽,看,我沒有削傷手。”他把削好的荸薺舉得高高地讓我看。

  我發現兒子從此每做一件事都特別地用心和專注,無論是打乒乓球還是下象棋或是學英語,而且水平提高得極快,我想和這次教訓是分不開的。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個非常溫柔的陷阱,它們是那些過度庇護孩子的父母親手挖掘的,掉在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也培養了自己做事的專心和投入。

  更為重要的是,我發現母親的情緒能否有效控制,對孩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于身為母親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文/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