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入託,專說3件事

  人們都說寶寶入托是道坎兒,不光心理上可能產生“分離焦慮”,還可能發燒生病折騰一陣子。

  提早做好進入集體生活的各種準備,是寶寶入托前的大事。在各種準備當中,我想談談三件事:
 
  克服“白開水不喝”

  在集體兒童機構,給小朋友們準備了充足可口的白開水,老師還會經常提醒小朋友該喝水了。

  可是,有的寶寶就是不喝白開水,寧可渴著,熬到父母來接時,搶過飲料,一飲而盡。為什么?因為從沒喝過沒味的水,打小養成了“偏飲”的習慣。

  不少父母認為,生活好了,吃、喝都要上檔次,可樂、果汁等飲料才上檔,不讓孩子喝白開水。其實,讓寶寶習慣喝白開水,不僅對健康有好處,也是一種生活適應能力的培養。

  就拿寶寶入托后不喝白開水這件事來說吧,覺出口渴,已然是細胞脫水后的反應,因為“體渴在前,口渴在后”。如果渴了還強忍著,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就更大了。飲水不足,消化液的分泌減少、尿少、大便干,寶寶不僅會消化不良,而且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不暢,怎么能不上火呢?“上火”是發燒的前奏。

  過夏天,正是培養寶寶喝水習慣的好時機,涼白開,別等渴了就主動去喝幾口。雖說“高檔”飲料也不是絕對不能喝,但是主打飲料——白開水,不能動搖。撤飲料,上白水。

  克服“食譜不寬”

  在集體兒童機構,寶寶吃的飯菜是由保健醫生根據營養需要設計的食譜。講究營養均衡、合理搭配。比如干稀搭配,讓小朋友吃著舒服;葷素搭配。讓酸性食物與堿性食物達到平衡;粗細糧搭配,兼顧消化與維生素B1的供給。從食譜的安排來說,一周內副食很少重樣,拓寬了孩子們的口味。從烹調上看,色、香、味、形,都討孩子喜歡。從餐桌氛圍上看,人人都有“吃伴兒”,能不香嗎?
家庭還真應該向托、幼機構學學,使“家庭食物圈”更為合理,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入托適應。

  每個家庭似乎都有自己的“食物圈”,也就是從采購到食物上桌,家庭的習慣。如果“家庭食物圈”能做到食物多樣、營養均衡,那么孩子的口味也會多樣化,不偏食,心目中沒什么“好菜”、“壞菜”之分。

  相反,如果孩子愛吃什么就做什么。愛吃大蝦,就照著大蝦吃;愛吃炸春卷,頓頓管夠;不愛吃青菜,多吃水果吧;一切跟著感覺走。寶寶入托后,這個沒味,那個不吃,到了周末回家猛喝,難怪“星期一病”成了一種規律啦。

  克服“鍛煉不夠”

  在集體兒童機構,每天都會安排戶外活動,讓小朋友們在游戲中既鍛煉了身體,又曬曬太陽,還增強了機體的冷熱適應能力。在小朋友午睡時,蓋暖和了,開窗通通空氣。新鮮的冷空氣不僅安眠,還使孩子逐漸習慣于冷空氣的刺激,增強呼吸道的抵抗力。
 
  可是,寶寶入托前,一夏天往往是呆在有空調的房間里,過著一種靜態的生活方式,為的是“別讓寶寶出汗,出汗會招病”。寶寶缺少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更缺少運動的快感既不結實,也不愉快。

  早在一千八百年前,我國名醫華陀只用八個字就道出了運動的好處:“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用現代微循環的理論來詮釋這八個字:人體處于靜態時,遍布全身的毛細血管網只有2%左右開放;而機體處于動態時,幾乎全部的毛細血管都開放了。這一開放,就把人體的毛細血管網都開放了。這一開放,就把人體內的免疫戰士送到各個角落,布下天羅地網,消滅入侵的病毒、細菌。

  早早晚晚,避開太陽最毒的時候,帶寶寶到戶外玩會兒,出身汗,回家洗個溫水澡,里外清爽。經受陽光、雨露的滋潤,寶寶會更結實。入托以后,很少著涼感冒,結結實實。
 
  學前教育新資訊網采編(責任編輯:Cx) 
  采編自:嬰兒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