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兒童雖有天賦,但仍需精加工

  美國《時代》周刊發表文章,談天才兒童問題,認為天才兒童雖有天賦,但天賦的發展仍需要進一步培養。

  越南神童:阮山(音),在他快3歲時,他喜歡在湄公河三角洲破舊不堪的家中看爸爸媽媽下棋。像所有蹣跚行走的孩子一樣,他纏著他們讓他也玩玩。他們同意了,以為不一會兒他就會把棋子扔得滿地都是。令他們吃驚的是,小阮沒有把象棋當玩具。他不僅知道怎么擺棋子,而且,通過仔細觀察,他還學會了許多復雜的規則。

  一個月內,他便輕松地戰勝了父母。4歲時,小阮參加了越南全國錦標賽,與比他大好多的孩子同臺競技。7歲時,他已經能戰勝他們。現在,12歲的小阮是越南年紀最小的全國冠軍,未來的國際象棋大師。

  小阮的父母都是教師,談到在其他方面都很普通的小阮,他們也無法解釋孩子怎么會具備國際象棋方面的天才。他父親認為這純屬巧合。而小阮自己似乎認為這個問題不值得考慮。對他來說,國際象棋復雜的戰略就像嚼泡泡糖一樣自然。

  大腦運轉活動高于普通兒童

  小阮這樣的天才兒童如何獲得異乎尋常的能力,科學家們還無法解答。直到最近,他們才開始探尋天才兒童的文化和生物根源。新的研究證明了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的猜測:就大腦的運轉方式而言,天才兒童與普通孩子明顯不同。

  美國心理學家邁克爾·奧博伊爾利用磁共振掃描儀對具有數學天賦的兒童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結果令人驚異:有數學天賦的兒童右腦的代謝活動是普通孩子的6-7倍,而右腦是協調圖形識別與空間認識的,這正是數學與音樂所需具備的重要能力。掃描還發現,這些兒童的額葉活動頻繁,額葉在協調思維與提高注意力方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普通孩子在完成同樣的任務時這部分大腦幾乎是不活動的。

  奧博伊爾認為:雖然天才兒童的大腦與普通兒童在結構等方面沒有區別,但天才兒童的專注能力似乎更強——更善于利用必要的腦部資源來解決問題和學習。他說:“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孩子的大腦與其他人一樣,只是運轉的速度是別人的2倍,工作量是別人的2倍,這種量的解釋看來是不正確的。他們的區別主要是質量上的。”

  天賦的發展在于培養

  那么神童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培養的?天才是遺傳決定的,還是通過環境造就的?科學家們對此還沒有定論。

  研究表明:原始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遺傳決定的。但智商高與天才行為之間沒有絕對的聯系。例如,所謂的白癡學者在某個領域具有異乎尋常的技能,如果不是因為總的智力較低的話甚至可稱為天才。弗林德斯大學的教育專家麥卡恩說,許多有創造力的孩子不一定智商高,因為他們在標準化測試中得分并不高。她說:“有創造力的孩子往往尋找不同的方法來回答問題。”

  研究人員認為,撫養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的天賦得到發展還是抑制。心理學家溫納的研究表明,天才兒童的父母往往能給孩子提供鼓勵性的環境:他們的家中有很多很多書;他們在孩子很小時就給孩子讀書;他們帶他參觀博物館或聽音樂會。他們不是居高臨下地跟孩子說話,而是給他很多的空間與自由。如果孩子表現出天賦,他們會想盡辦法鼓勵這種天賦,當然,這種鼓勵應該是適度的。

  神童推動父母

  人們通常以為,每個神童的背后都有一位苛刻的父母,換句話說,就是“喜歡孩子的成功多過孩子本身”的父母。

  然而麥卡恩說,這種說法并不正確。實際上,就神童而言,不是父母推動孩子,而是孩子在推動父母。印度12歲的錢德拉·謝卡爾就是一個例子。6歲時,小謝卡爾就偷偷地在家里玩電腦,這使父親蘇布拉馬尼揚非常吃驚。他回憶說:“一開始我擔心謝卡爾會觸電。”但很快,謝卡爾在編程方面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天分。于是父親給他請了一位計算機老師。

  似乎沒有什么難題可以把小謝卡爾嚇倒。當他聽說一個17歲的美國人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合格微軟系統工程師以后,就下決心打破這個記錄。蘇布拉馬尼揚說:“起初,我和他的老師都認為這是個不現實的目標,但謝卡爾非常堅決。”經過6個月的訓練,謝卡爾于2000年通過了考試,當時他才10歲。

  現在,12歲的謝卡爾已被安納大學破格錄取。他笑著說:“我喜歡板球和足球,跟同齡的孩子沒什么兩樣。”

  但天才兒童也要為自己的天賦付出代價。13歲的日本孩子大野安靜,沉默寡言,跟他的年齡很不相稱,在一群吵吵鬧鬧的同學中很不起眼。但自從他6歲第一次去紐約時隨手畫了第一幅畫“自由女神像”以后,大野一舉成名。他8歲時舉辦第一次畫展;此后出版了好幾本書,見過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和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大野的母親說,她曾打算讓大野與幾個美術學院的學生合辦畫展,“但沒辦成,因為他們每年只創作一兩幅作品,而大野要上學、做作業、和小朋友們玩——一年至少完成300幅作品”。

  學前教育新資訊網采編(責任編輯:steve)
  來源: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