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走路,寶寶有自己的時間表

寶寶放開手自己走的第一步,無疑的是最重要的發展里程碑之一,也是大部分的父母們最興奮期待而永難忘記的場景。但是,在這一刻來臨前的等待,卻充滿了焦慮之情,頗為煎熬,尤其當看著朋友、鄰居們的孩子較早便會走路時,更令有些父母不易釋懷。

  在這里,我們提出以下幾個重要原則與觀念,也許能對父母協助寶寶走路有些啟示作用吧!

  走路,寶寶有自己的時間表

  每一位孩子的發展表現都不相同,每一位都有各自的獨特表現,獨自走路當然也不例外。當這一天到來時,與寶寶的智能、體位大小以及父母的親職能力都沒有關系。孩子們不會“故意”晚學會走路,而父母親也不能改變成加速寶寶學走路的速度。因此,我們首先提醒的是,不必過于心急,但是要保持密切注意,看寶寶是否有合宜的獨自行走反應表現。

  大部分寶寶在12~14月大時學會走路

  根據過去的嬰兒發展研究文獻,以及粗動作發展專書“Motor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ing infant”,絕大多數學者專家都同意,約50%寶寶在11、5個月可以放手走,而90%可以在14個月大獨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個月大自行走路。

  當然在這長達半年之久的期間當中,孩子們的表現差異甚大,有的在前一天還是“爬蟲類”,隔一天就變成“北京猿人”;有的則雖然早就想放手一搏,但常走一下就跌倒;有的便十分享受已會走的自由與樂趣,老是要大人帶他出去走動。

  父母們要牢牢記得,這一范圍并非金科玉律,因為每一位寶寶仍有其獨特發展時程表,只是仍然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范圍罷了!只要沒有不當的外因阻礙寶寶獨自行走,便不必過份擔心;但若已過18個月大,而無法獨自走路,也應盡速和專家醫師們諮商,確認有無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礙因素需予以調整。

  冬天,不是寶寶學走路的最佳時期

  臨床上,我們的確看到以上現象,遠在1975年時,美國兒科醫學會雜志中,就有文章指出這一觀察,顯見東西方的家庭都可能面臨同一問題。至于原因何在?經分析檢討,吾人知道走路是一種粗動作發展的表現,與神經系統成熟度及雙腳與脊椎的協調功能息息相關,因此冬天成長的寶寶,會表現得較晚行走,并非他們神經系統有問題或發育過慢,而是外界因素,尤其是“天寒地凍”下的衣物束縛所造成。

  在高緯度國家,尤其暖氣設備不佳的地區,的確父母們不得不然,以免孩子們遭受風寒之苦;但是,在臺灣若四季如春的情況下,仍硬是放不下心中塊壘,以大人對寒冷的感受,限制孩子的發展,便是得不償失了。

  學步車會使寶寶走路及發展變慢

  此一答案接近正面肯定,大部分的有關研究,傾向訴求學步車會剝奪會走路前幼兒的各項學習發展,此一限制并不只在粗動作發展而已。一項來自兒童發展與行為雜志的文獻指出,針對109位嬰兒,區分為有使用學步車及不用等兩組,以比較其動作及心智發展情形(在6~15個月之間)。結果發現,使用學步車組的嬰兒,有較慢的坐、爬及走路表現,并且在貝氏量表的動作發展(PDI)及心智發展(MDI)兩項指針中,都得分低于未使用學步車組嬰兒。并且這些延遲的效應,與學步車種類、使用時間與頻率,都有關連性存在。

  我們也要借此鄭重呼吁:給予發展中幼兒足夠的空間,以充份表現他們對環境探索的興趣,使其粗動作、細動作及手眼協調有更好的練習機會,而不該為一己大人的方便,而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學步車的安全性而言,在全世界各國,都有傷害及死亡案例的報告,因此此一安全性考量,更不可輕忽,仍應使嬰兒在帶養者目視之下,在一個足夠寬廣空間中自由爬行、扶著走,再進一步等待獨立行走的到來。

  影響寶寶正常獨自行走的不利因素

  個人在門診中的多年經驗,可以將此一問題條列于下,供父母們參酌。如果能夠小心謹慎地注意,勿使努力學習中的寶寶到壓抑甚至剝奪,則孩子們的成長自然順利可期。

  A、寶寶的衣物穿得過多或過厚,以致影響活動性;
  B、寶寶很少有機會在地上活動,因為太常被抱撫;
  C、寶寶體重過重,超過同齡嬰兒,以致缺乏“動機”;
  D、寶寶生長不良,慢于同齡嬰兒,以致肌肉骨骼不足;
  E、寶寶對攀扶曾有不好的經驗,以致畏懼不肯學;
  F、寶寶十分著迷各種手部動作,以致減少走的機會;
  G、環境中無法讓寶寶扶著走,以致缺乏興趣;
  H、寶寶常被放置在學步車之內,以致沒有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