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如歌的暢暢(0~5歲)

  世界就是味道

  暢暢是冬天出生的。母親尊重了我的意愿,沒有給他裹“蠟燭包”。這樣他的小手總是自由地放在外面,但一不留神就就縮回去作“投降狀”。 

  出生后四十幾天,孫(瑞雪)院長來看暢暢。觀察了一會兒她說:“小晶,你看暢暢在作什么?”只見他抬起手臂使勁往嘴邊送,一次、二次、三次,都沒成功,暢暢懊惱地“哼哼”了兩聲,又開始送。

  孫院長說:“他用手的敏感期來了。這時應該幫助孩子,否則他會有挫敗感。” 暢暢努力了幾下后,我們幫他把手送到口里。他立刻手舞足蹈起來,顯得很高興。真神奇! 

  孫院長說暢暢的衣袖過長,棉襖太厚重,手不容易夠到口。我們馬上給孩子換了衣服。幾天后,暢暢終于能順利地把手送到口里了。 

  一天天過去,暢暢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用口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一百天的時候他開始頻繁吃手指。幾乎一整天小手都在口里。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時甚至把整個拳頭塞進口里。

  等他會用手抓東西的時候,抓到手的東西必然要送到嘴里進行“檢驗”,吮吸小嘴觸及到的所有東西。暢暢口的敏感期延續了很久,家人、朋友甚至不認識的人看到他這樣都會忍不住制止,每逢這時他就痛苦得又哭又喊。幸運的是我明白這一切,我會在暢暢“工作”的時候勸說大家不打擾他。 

  然后暢暢開始咬,見什么咬什么,把玩具咬得嘎嘎響。接著就是咀嚼,吞咽,再后來就開始吸飲料管,吃固體食物,還逐漸地學著發音。 

  有時候我也真擔心。比如他要嘗瓜子皮,栗子皮,吃筆帽,總擔心他咽下去造成險情,但又不敢阻止,怕影響他的學習過程,只能在旁邊提心吊膽地看。但每一次他都會原封不動吐出來。有一次他吃了一口帶皮的蘋果,居然把皮吐了出來,把果肉吃了,真令人驚訝!? 

  這一年里,我對那句教育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孩子初始是用口來感知世界的。 

  孫瑞雪:孩子首先用口來感知世界。嬰兒在喝過糖水后會拒絕喝白水。狗的嬰兒(狗崽)也是這樣。很顯然,嬰兒和小狗崽都會用口來品嘗味道。 

  但是,嬰兒用嘴來品嘗味道和用口來認識世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他用口認識自身之外的各種事物,包括自己的手和腳。 

  連“軟”與“硬”這樣抽象一點的概念,幼兒都是用口來認識的。他喜歡用口做對比,打開所有的食品包,吃一口扔掉,再吃一口別的。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幾盒不同的巧克力,幾種不同口味的果凍,都被孩子們打開了,吃一口這個,再吃一口那個。而成人的想法是:“吃完這一個,再吃那一個。”孩子吃的目的是認識味道,了解外在,建構自我,成人則僅僅把它理解為吃,并關注節約。當成人強制性地要求兒童節約時,兒童的內心就會不斷地掙扎。 

  通過口認識世界,這個時期能持續到6~12歲,只不過是嬰兒早期只把注意力放在口上,這個特點成人容易看到。隨著其它敏感期的到來,通過口認識世界這一方式就悄悄地退居二線。

  對接

  自暢暢出生以來,我經常對身邊的人說:“這孩子太令我驚訝了!”真的,他的成長是如此迅速,發生的一切都像是早已安排好了。 

  暢暢9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幼兒園工作的大姐來我家陪他玩。過了一會兒,我突然意識到好一陣兒沒聽到兒子的聲音,奔過去一看,暢暢正練習蓋瓶蓋呢,大姐在旁邊扶著奶瓶。看上去他使了很大的勁兒才拔起瓶蓋,又想努力蓋回去,蓋偏了就重蓋,反反復復。我當時看了一下時間,這個過程居然持續了二十分鐘! 

  從這天起,他開始喜歡蓋奶瓶蓋,還學會了把筆插進筆帽里。當時正值夏天,各種各樣的飲料盒、吸管成了他最鐘愛的玩具。有些飲料盒的吸管孔非常細小,他的小手怎么也對不準那個小孔,插好幾次才能成功一次,以致于一插進去他就要出口氣,似乎剛才一直是屏住呼吸的。 

  中秋節過后,家里有了一個圓形的月餅盒,暢暢又把那個月餅盒玩了半個月。接著他又開始玩鍋蓋。我給他一大一小兩個鍋蓋,他一手拿大的,一手拿小的,一會兒把大蓋蓋上,一會兒把小蓋蓋上。但小蓋一蓋就掉進鍋里,他伸手取出來,很奇怪地看著。過一會兒看明白了,把小蓋扔到鍋里,又把大蓋蓋上。有趣的是,他的手始終拿著鍋蓋頂部的那個圓疙瘩,絕不會拿著鍋蓋邊。?

  從蓋奶瓶到蓋鍋蓋大約持續了兩個多月。不久前,我給暢兒買了一小瓶AD鈣奶,暢兒居然把管扔掉,直接對口喝。回想起那段把吸管當寶貝的時期,真是不可思議。那個敏感期已經過去了。接下來暢暢會有什么令人驚訝的進步呢?

  孫瑞雪:蒙特梭利的“圓柱體插座”就是為兒童的“對接”游戲設計的。 

  在蓋、插、擰……這些基本動作的重復中,兒童在建構手的組裝能力。但這過程有可能受到成人的阻礙。 

  在這里,我要特別解釋一下手的重要性。 

  在蒙特梭利看來,有兩樣東西和人的智慧緊密相關:舌與手(在談語言敏感期時會詳細談舌)。當一個兒童能自由使用他的手時,這手就成了智慧的工具。 

  首先,人通過手來占有環境。嬰兒出生時第一個能運動的器官就是口,嬰兒就用這個他僅能支配的器官認識了手~~他不停地吃手。可以想象,當嬰兒第一次將他的小手放入口中時,肯定會有“開天辟地”般的驚喜。當幼兒第一次有意識地向外界物體伸出他的手時,他對世界的探索就開始了。 

  在真正使用手時,幼兒幾乎是見圓的就擰,見方的就按,見線就拽,音響、電視機、洗衣機……都成為他探索的對象。隨著空間敏感期的到來,幼兒在使用手的同時,還在建立空間的概念:他喜歡插東西,將磁帶插入,關上,打開,拿出,反復進行。 

  成人很害怕這個開始,成人最喜歡說:“不要動。”“安靜下來。”不讓兒童行動,就等于不讓兒童思考。 

  寶貝,你的玩具呢? 

  暢暢3歲半了,越來越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以前每晚睡覺時他會要求我講故事、讀書給他聽,現在,他要給我講他的朋友、講老師、講幼兒院。看著暢兒的笑臉,我感慨孩子的成長是如此之快。

  一天,暢兒興高采烈地從幼兒園回來,手里拿著一張“王牌”:“媽媽,看!王牌。”我蹲下來接過那張王牌,顯然是一張玩了很久的王牌,不是暢兒的:“是誰的王牌?”“我的好朋友和我換的,就是那個金箍棒換的嘛!”暢兒大聲回答,一副得意的模樣。這時我才發現昨天小姑給他買的那桿金箍棒沒帶回來。晚上暢暢睡了,我悄悄告訴老公:“兒子會和小朋友交換東西了。”老公驕傲地說:“那說明我兒子長大了。”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開始遇到一些煩惱。每天早晨上幼兒園,暢暢都要帶上好幾個玩具。晚上回來時,有的玩具“失蹤”了,有的變“陌生”了,不用問,要么送人了,要么和好朋友交換了。一天清晨,他決定把那套玩沙子的工具帶到幼兒園。下午接他時,我料定那套玩具拿不回來。果不其然,暢暢用它們換了一桿破損的毛筆,還快樂地說:“媽媽,這是我好朋友換給我的,我好朋友說這個毛筆不但可以寫字、畫畫,還能玩沙子,看!”然后用那支毛筆極認真地刷刷腳趾縫里的細沙:“媽媽看!它真好用。”我只好點頭表示贊同,但心里有些不安,擔心他在這個“交換”的過程中吃虧。 

  一天下午去接暢暢,遠遠看見他正在和明明交談,神情非常認真。走近了,聽到明明問:“你同意了嗎?你說呀!”暢暢答:“同意,都說好了嘛!”看到我,兩個孩子嚴肅地站在我面前。暢暢說:“媽媽,我把我的槍和明明的碟交換。”明明問:“阿姨,你同意嗎?”“暢暢的玩具,他說了算呀。”說完我就后悔了。那支玩具槍是一個朋友專門在上海給暢暢買的,價格昂貴。我知道不可以干涉孩子,但還是忍不住給他講了一些道理。交涉了一會兒,暢暢說他有個好主意,先互相交換兩天,然后再換回來,我很高興,只是不知道兩個孩子是不是真心高興。第二天晚上我提醒暢暢,他說:“媽媽,我就想把槍換給明明。”我輕柔地又講了些道理給他,最后說:“這些都是媽媽的意見,槍是你的,你自己作決定吧。” 暢暢沉默了一會,有些懊惱地說:“媽媽,你煩人,你不給我自由。”我愕然。 

  第二天,暢暢把槍帶回來了。接下來的幾天,他總會問家里的用品比如衣服架、電腦、杯子是不是他的,可不可以拿它們去交換。我認真地告訴兒子:“寶貝,這個家里,你的玩具、書、衣服都是你自己的,電腦、電視等用品是屬于我們三個人共有的,你的東西由你支配,共有的東西我們共同支配。比如說你要把槍換給明明,媽媽應該尊重你的意見,由你來決定,以后媽媽會努力作到,好嗎?”我希望兒子能恢復他自由的心智。 

  一個晚上,家人正在看武俠電視劇,暢暢突然說:“我的寶劍送給好朋友了,我沒有了,我想要回來。”老公說:“兒子,說話要算數,送給別人就不能再要回來,你說呢?”“那我想個好辦法,明天我給他拿個玩具把寶劍換回來。” 

  我和老公相視而笑。 

  孫瑞雪:我們學校有個規則:孩子們解決不了問題時,教師才能出面。因為價值觀念的不同,常有父母來學校講理。比如一個孩子用一顆話梅換走了另外一個孩子的電子寵物;一個孩子用一顆掉了的牙換走了一輛搖控車。在成人看來交換的東西價錢差距很大,常擔心自己孩子吃虧受騙,大人有大人的得失標準。實際上,孩子是各有所需,他通過交換獲得的東西大人可能看不見,據我10年的觀察,孩子獲得的遠比失去的多。我們常安撫父母,要盡可能保護孩子之間的這種交易關系,直到他們的敏感期順利渡過。 

  假如每位父母都能像暢暢媽媽這樣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孩子的成長就有了保證。 

  幼年如歌 

  暢暢就要4歲了。常有朋友對我說:“早著呢,慢慢熬吧。”可我從來沒有“熬”的感覺,懷著對孩子的愛、對生命的感激和對蒙氏教育的崇拜,時間像飛一樣過去,暢兒在飛速成長。在寬松的環境中,他的一些敏感期度過得很快,比如玩水、玩沙、語言、走路等等。但也有幾個敏感期過得很費勁。 

  我家住在三樓,每天回家都要經歷這樣一個程序:暢暢按亮每一盞樓層燈。我打開門,他再為我按亮家里的燈。有時忘了這個程序,暢暢會大哭,一定要我關了燈,等幾秒鐘,再由他重新按亮。喝牛奶更是如此:上床,脫衣服,坐進被子里,拿過瓶裝牛奶,撕去外包裝,用瓶蓋扎一個小眼,用手把小眼摳成小洞,插入吸管,開始喝!每個步驟都不能變,不能漏,否則不僅僅是哭喊,還要重新拿一瓶奶。 

  一天中午,暢暢的爸爸非常累,吃完飯躺下就睡。過了一會兒,我和暢暢也準備睡。一上床暢暢就不高興起來,使勁拽爸爸的被子,用腳踢爸爸。我勸他他不聽。我突然明白了:每天睡覺我在暢暢的右邊,爸爸在他的左邊,今天爸爸睡在右邊了,還蓋著我的被子。我叫醒老公,讓他睡回原位,蓋上自己的被子。這下暢暢安靜了。 

  直到現在,我們都還遵守暢暢的這些習慣。 

  接著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這段時間暢暢最愛說的一句話是:“從頭來”。他喜歡看碟,影碟機一啟動,在座的誰都不能做別的事,不能接電話,不能去衛生間,否則就要“從頭來”。有一天我一個人陪他,我們“從頭來”了12次!那一刻我真快要撐不住了,差點就要發火了。但我管住了自己。我知道“完美的敏感期”對孩子一生非常重要。 

  如今的暢暢有許多優點,心態非常好,安靜、順從、快樂、充滿愛。 

  孫瑞雪:暢暢正處在秩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程序和秩序給兒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亂,會給兒童帶來極大的混亂和不適。

  對這時的幼兒來說,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種程序和秩序進入幼兒內心,成為幼兒最初的內在邏輯。這就是兒童的思維,有時稱“直線式思維”。后來,兒童的這種邏輯開始改變,不變的邏輯核心被抽象出來,在此基礎上,事物的形式可以變化,甚至千變萬化。(文:李曉晶)

  推薦閱讀:傾聽孩子,傾聽蒙特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