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課,你比孩子更需要

  怕生、任性、好動、焦慮,如今的小孩子們總是面臨著許多困擾,仔細想想,我們小時候其實或多或少地也面臨過。很多年輕媽媽的困惑是:為什么我們小時候邁過這道坎好象要容易許多,而我們的孩子要扭轉這樣的思維和心理,卻好像很困難?


  不妨上幾堂有針對性的親子課吧,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同時,你的許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你也許會發現:原來你比孩子更需要親子課!


  親子課為母子間、媽媽和媽媽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提供了一個多元的溝通渠道,也許你會發現,就像每一枚硬幣都有反面一樣,孩子的“另類”行徑,往往昭示著他有別樣的天賦……上過親子課,媽媽們獲得的,除了平靜,還有耐心。


  對付怕生:強行突破“心理距離”并不可取


  卜娟的孩子三歲半,最大的問題是特別怕生,不管是家里來了親友還是被帶到父母所在的公司去,對他人的親近行為都避之不及。偏偏媽媽喜歡“強力扭轉”女兒的這種“社交恐懼傾向”,常強迫女兒去主動對人表示友善,也鼓勵同事和朋友來對女兒表現親昵,比如,“讓叔叔抱一下好不好?”“就讓阿姨親一個嘛!”小女孩會發出受辱式的尖叫:“不!別碰我!”而大人們只當是玩笑,“強行突破”之后,小女孩會一整天都氣鼓鼓,而且一看到“非禮”過她的叔叔阿姨就掉過臉去,眼中含淚。卜娟嘆息:這孩子心氣怎么這樣偏執?她這樣怕生,將來如何在這社會上立足?


  “親子課”上的情境教育


  親子培訓中心會把所有怕生的小孩集中到一個班上課,并讓所有出席的媽媽互換小孩,由媽媽親身扮演“陌生人”的角色。在場景練習中,老師指導說,“不要一開始就試圖突破孩子的‘心理距離’”。怕生的小孩,往往特別自尊和敏感,氣質多屬黏血質和抑郁質,這種氣質的小孩內心感受細膩,特別有想象力和情感方面的悟性,往往具備文學藝術方面的天賦。


  因此,一開始表現出的戒備和矜持并非壞事,而是孩子甄別交往對象的一個過程。不要一上來就試圖跟孩子有身體接觸,而是可以蹲下來(這一姿勢很重要,可以保證雙方的眼神交流,讓孩子覺得你是尊重她的),仿佛不經意地跟孩子請教玩具的玩法,請教她為何把太陽畫成紫色等等……所謂親密感,正是在游戲中形成。一會兒,孩子就與別人的媽媽玩得有聲有色了。


  這時節,老師適時地暗示孩子的媽媽,“你可以對孩子與阿姨的親密表現出一點點嫉妒,不要做過頭哦!你會發現這對孩子的對外交往反而起到推動作用。”可以合理地利用小孩特有的逆反心理。


  “親子課”教程關鍵句


  ★永遠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替他(或她)扣上怕生、膽怯的帽子;也不要為孩子長大后的對外交往憂心忡忡。怕生對孩子而言,只是階段性的性格特征,通常集中在3到5歲,這一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格外強烈,像一株剛萌生的勢頭很猛的幼芽。不要去折斷這枝幼芽,隨著對外交往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孩子的怕生行為會在5歲后消退,那個時候,他的主動會不會讓你感慨他的“單純不再”呢?


  ★突破孩子的“心理距離”要慢一些,對黏血質和抑郁質的孩子,要把他當成年人一樣去尊重。


  ★想一想,如何發揚光大孩子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天賦?


  對付任性:膝蓋的朝向也會強調你的態度


  Sunny的兒子6歲,從小跟北京的姥姥姥爺長大,快上學了才被Sunny接來上海,不久,媽媽就發現他是個要星星不能給月亮的主,尤其愛看電視和打游戲,一旦他握上遙控器或爸媽的手機,往往喊他吃飯也聽不見。有一次Sunny帶他去吃飯,他瞄上了鄰座阿姨的新手機,非要玩里面的新游戲,結果,把人家兩塊電池板里的電都打完了猶不肯罷休,弄得那位正在等一個重要電話的阿姨臉色都變了。


  Sunny也很頭疼:要是不用“武力”繳械吧,兒子對你的要求永遠置若罔聞;要是用“武力”讓他停下來,天吶,底下的時間還會愉快嗎?肯定是大人叫小孩哭。


  “親子課”上的情境教育


  “親子課”上的老師親身示范如何對付Sunny兒子這般任性的小孩,老師會不由分說地跑去把電視關掉,或把手機關掉,然后,趁孩子站著發愣的兩三秒鐘,迅速跑到孩子面前,站直了,俯身向他,嚴肅地提出下一個目標,“現在我們吃飯了,請你去幫大家拿筷子!”“現在你去端菜!你耽誤大家等你,要向家里所有的人道歉。”講話的時候,不要帶笑,面部表情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放松;也不要蹲下來說話,站直后俯身向著孩子,可以代表一種居高臨下的威儀;注意語氣中不要帶絲毫的氣急敗壞,要平靜,你越平靜,重建權威的可能性越大;不要用商量的語氣,這個時候不是發揚“民主”的時節,而任性的孩子一般極擅長討價還價,比如“再讓我看五分鐘!就五分鐘!”你一猶豫,就讓人逮住縫隙,趁虛而入,你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記得用平靜命令的語氣,把孩子從電視或手機游戲上引開,對他提出要求時,臉對著他,肩對著他,眼睛平視他,連膝蓋也正對著他。在心理學上,膝蓋的方向正是決心的方向,如果你對孩子提出要求,膝蓋卻對著別的方向,孩子可能會覺察到你一剎那的遲疑,他就足以判別,要不要去“執行”你的要求了。


  “親子課”教程關鍵句


  ★任性行為的養成一般與父母親身教養的缺位相關:家中沒有“權威人物”,孩子自然任性妄為。重新確立權威的確特別難,但重建權威的確是有可能的,這就在依靠平靜和決心—哪怕孩子使盡一切招數來激惹你,你也不要情緒失控。


  ★你說第一遍時,孩子可能背過身去,那么,你應該移到他的正面說第二遍,語調不要高,語速也不要快,記得連眼神和膝蓋也正對他;孩子再別過頭去,你再想法正對他。放心,如是者三,再任性的孩子也會降服。


  ★任性的孩子往往特別渴望“公道”,所以,如果你要求他吃飯時不可以看電視,那么,你自己也不能邊吃飯邊看報紙。應該制定一些獎懲規則,對所有的家庭成員都適用,確能增添孩子自覺執行“規則”的動力。由“任性小孩”到“自律小孩”,即由此開始。


  對付焦慮:充滿親情的撫觸是最佳“安慰劑”


  李暉的兒子4歲,他的最大問題是一有什么不順心的事就會嗷嗷叫,最嚴重的一次,是幼兒園班上的同學搶了他的皮球玩,李暉兒子去要,對方嬉笑說,“不還不還就不還。”誰知李暉兒子“咔”一下就咬了自己的胳膊,把老師和同學嚇了一大跳。老師問他為何如此,他說:“我沒用,連一個球也要不回來,我恨死我自己了!”


  無獨有偶,李暉好友的女兒也有這促焦慮過度的傾向,為了鄰居家的小孩在游樂場上不把秋千讓給她,她就鉚足了勁兒撳自己的手心,在那里撳出了一個絳紫印。


  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小孩在0~3歲的成長階段,都有過寄養在祖輩家中的經歷,李暉是因為出國陪讀,李暉好友是因為跑營銷,沒空管,干脆圖省事,把孩子托付給了爺爺奶奶。


  “親子課”上的情境教育


  當親子培訓中心的老師說,像李暉兒子這樣的孩子,少的是李暉的“撫觸滋養”,而他的焦慮與反常渲瀉,都與心中缺少安全感息息相關時,李暉差點笑了,“你是說我應該撫摸我兒子,以解除他的皮膚饑餓,穩定他的情緒?可是,孕產中心教的那種撫觸操,都是針對嬰兒的呀!我兒子4歲了,哪肯赤條條地由你擺弄?”


  親子課上,老師糾正李暉的觀點時說:“足夠的撫觸,對青春期之前的所有小孩,都是有效的,有穩定情緒的奇妙功效。”比如李暉兒子,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長大,在3歲之前,對付多動:不妨讓孩子的“動能”盡情釋放。


  “親子課”教程關鍵句


  ★孩子從生下來一個月起,就可以做母子互動的“撫觸操”,這對培養孩子的樂觀情緒乃至促進他的智商與情商的發展,都大有好處;與孩子一同做撫觸操前要把孩子包裹于大浴巾中,攤開浴巾,給他涂上潤膚露,然后按照頭部、臉部、胸腹部、背部和四肢的順序進行輕輕的撫觸,一面撫觸嬰兒的肌膚,一面用含笑的眼神與之交流,還可以為撫觸操配上簡單的歌謠哼唱。反復多次后,只要你開始哼唱同樣的旋律,孩子眸中就充滿躍躍欲試的光亮,其情緒也明顯變得高漲。


  ★對于特別容易因焦慮而自責,甚至出現自虐行為的孩子來說,遇到其鬧情緒的局面,先不要細問原委或指責他,先來一個大大的擁抱,同時拍撫他的背,馬上可以使他變得安靜下來,并樂于與你合作。


  對付“動不停”:要考慮孩子是不是統合失調


  莊書眉的兒子是上了大班才發現有“多動”傾向的,此時離孩子升入一年級學習不到10個月,幼兒園的老師已經開始教授拼音、英語口語和簡單的算術,每節課也延長到20分鐘,結果發現莊書眉的兒子不停地在下面做怪樣逗引同學,注意力不集中,經常無故跑出去,到走廊上看新鮮;掌握知識的速度比同齡孩子要慢。老師一抱怨,莊書眉也著急上火,想一“海歸”碩士的孩子怎能落后于人,遂自己購買補習課本,連夜加班加點,要孩子“勤學苦練”,孩子一走神,一做小動作,做媽媽的也顧不了民主不民主了,馬上巴掌迎候。


  結果是越打孩子反應越慢;同時其好動本能轉入地下,變成“悶騷型”的,最典型的一次是莊書眉一轉身,兒子即將她的高跟鞋泡水池里,當“小船”玩。


  “親子課”上的情境教育


  “親子課”上的示范令莊書眉大開眼界,也徹底顛覆了她近階段篤信不疑的教子法則,比如,老師糾正說,多動不是因為玩得太多引起的,而是因為玩得不夠造成的,在兒童行為分析家那里,多動的孩子都是感覺統合失衡的小孩,必須在游戲中讓孩子重新建立感覺統合平衡,這個過程“運動量”頗大,包括把孩子投進一個充滿小球的“旱池”中,讓孩子隨意騰挪,讓這些小球摩挲孩子的身體;玩秋千與平衡木,鍛練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手腳動作協調,將孩子裝入一個大布袋中,讓孩子玩“袋鼠跳”;讓孩子匍伏于一個大號滑板上,用腹肌控制方向和速度,同時四肢滑動,借助滑板的滾動,像海豚一樣四處“暢游”;還有,每個孩子發一個大號羊角球,令孩子騎坐在球身上做操……凡此種種,很有點像“兒童樂園”,莊書眉的兒子,很快就變成了“親子課”上的最積極的學生,根本不需要媽媽好言哄勸才肯“上學”了。


  對付多動癥除了感覺統合練習外,還有其他方法,比如用“音樂療法”。選固定的一兩首樂曲,來形成注意力集中的氛圍,反復練習后,一放這首樂曲,孩子就知道該講故事了。老師們還教會莊書眉:不到萬不得已,別急于讓好動的小孩,沉浸到讀書寫字這樣極靜的環境中去,可以采用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心理的“控制手段”,如,媽媽講故事,孩子復述故事;媽媽講的故事可以錄下來,來對比孩子是否注意力集中,是否有精彩的發揮;講完故事來提問,每次可以問不同的細節,逐漸讓孩子養成凝神貫注的習慣。糾正好動行為,不能用“雷霆手段”,而是要像繡花一樣,一針一線,落到細微處。


  “親子課”教程關鍵句


  ★凡孩子特別多動、膽怯、學習能力差,要先考慮在感覺統合方面是否有欠缺,除心理疏導外,進行感覺統合訓練也是必要的,差不多所有的感覺統合訓練都要安設一個“保護方”,而由媽媽來擔當這個“一對一”的保護方,不僅使課堂氣氛更為活躍,也使母子親情更為近密。


  ★不同的針對多動兒童的方案,在某一特定的兒童身上,功效有優有劣,這就需要媽媽回家后反復實踐、細心觀察,以便在下次上“親子課”時,將反饋情況告知老師,以幫助老師及時調整“親子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