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男孩成了“麻煩”的代名詞:調皮搗蛋、膽小怕事,成績不如女孩好,輟學率、犯罪率比女孩高……日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教育專家孫云曉的一份關于“男孩危機”的調查報告再次證明了這種狀況,調查列舉了一大堆令人觸目驚心的統計數字后,提出了“今日男孩為什么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全面落后”的疑問,這無疑加劇了無數男生父母的焦慮,針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在網上網下進行得相當熱烈,記者就此采訪了一些父母、老師和學生,卻發現在造成“男孩危機”的原因上,大家各執一詞,針鋒相對;至于如何解決,也是各有各的說法。
老師:父母呵護過度致男生低能
對于“男孩危機”這一現象,記者采訪的幾位老師都表示,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在西城區一所普通高中任教的張老師告訴記者,在她的班上,無論是班干部還是學習尖子都是女生,而男生相比起來,就顯得很弱勢,他們主要的問題是做事膽小,沒有男子漢的沖勁兒;很懶,無論是生活自理還是學習能力上都比較低能;沒有責任感,遇事不敢擔當;性格懦弱逃避,犯錯后第一反應是辯解和推諉……總之,就是男孩沒個男孩樣子,倒是女生比男孩沖多了,所以,陰盛陽衰在所難免。
男孩為什么會這樣?張老師認為,這個和如今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都是獨生子女,再加上重男輕女的父母也為數不少,所以男孩在家都跟眼珠子似的,男孩養得太嬌了!”張老師告訴記者,在她班上,男孩都十六七了,很多人什么家務活都不會做,一有問題立刻求助父母,不會自己解決。一次,她批評了一名男生,結果這個男孩第二天請來父母到學校為他辯解。“父母這樣對待孩子的錯誤很不明智,好像什么事情都可以出面替孩子擺平,孩子覺得根本不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呵護確實過度了。”張老師說。
一位已經退休的老教師告訴記者:“以前這個現象并不突出,也許和當時的家庭環境有關,那時家里通常有好幾個孩子,父母很忙,物質條件也不好,養孩子很‘粗放’,所以男孩子相對皮實,獨立性強,大點的男孩在家里幾乎頂半個父母,要負擔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這對于現在的男孩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東城區一所重點小學的班主任老師也表示,現在一些男生確實有點女氣,從低年級就有這種苗頭,她認為這和父母從小對孩子興趣培養的方向有關系。“現在大多數男生都在課外學樂器,每天練好幾個小時鋼琴,其實男孩子應該多培養運動方面的興趣,打棒球、練武術、看NBA比賽,這才有男孩氣。”
對這一點,教育專家孫云曉也表示,獨生子女問題確實是重要原因,嬌生慣養使男孩運動量嚴重不足,肥胖或瘦弱,缺少男孩陽剛氣質。
父母:學校教育壓抑男孩個性
然而有趣的是,在父母方面,卻有完全不同的說法。不少父母指出,男孩女孩心理和生理發育不同步,差別很大,學校無視這種客觀規律,沒有“因性施教”,那些千篇一律的聽話、守紀律的要求嚴重壓抑了男孩個性。
7歲男孩皮皮今年9月上了朝陽區一所重點小學,然而一個月之后,皮皮卻轉到了一所每年要交幾萬元學費的民辦小學。皮皮媽告訴記者,開學不久,有一次她偶然到學校送東西,竟然發現孩子們被禁止出去玩耍,每節課課間休息,孩子只能喝水去廁所,中午吃完飯后被強制趴在課桌上休息,皮皮因為睡不著和同桌說笑,結果被老師罰站。上了沒幾天學,皮皮就不愛去了,嘮叨著“上學真沒意思!”“真不知道學校為什么要這么限制孩子?”皮皮媽很不解。
皮皮的情況并不是個別現象,據了解,“幼小銜接”對很多將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已經成了大問題,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很多孩子,尤其是男生,難以適應學校的種種紀律和要求。在一些公立幼兒園的大班,應父母的要求開設了專門的“幼小銜接”訓練,其實就是練習長時間(起碼40分鐘)坐著不動、發言舉手等各種規矩。而很多民辦私立幼兒園、國際幼兒園的孩子習慣了“自由散漫”,上學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皮皮那樣的問題。
在西城一所重點小學上二年級的男生天天學習成績很好,幾乎每次考試都是100分,但是并未被歸于“好學生”之列,原因是“紀律太差”。上課時他10分鐘就聽懂了,剩下時間就玩,甚至還影響別人,所以他被老師叫起來罰站是常事,時間長了,他也把自己歸于“壞學生”了,甚至班級評選班干部他都不打算去報名競選,“反正也選不上,班里得寵的都是那些特聽話的女生。”天天對媽媽說。“紀律”已成了困擾著很多男生父母的一個“通病”。
孫云曉指出:“男孩愛冒險、愛挑戰、愛爭吵、愛跑動,這些行為傾向都與男孩體內更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分泌有關。”一味地限制只能讓他們感到不滿和受挫,最終被嚴重傷害。
男孩:為什么我的身邊都是女的
上小學四年級的壯壯這兩天從學校拿回來一本被翻得很破的書,在家讀得津津有味,壯壯媽還奇怪,一向不愛讀書的孩子怎么這回忽然用功了?拿過書來一看,書名叫《給男孩的危險手冊》,這本書教男孩如何折紙飛機、爬樹、建造樹屋、挖掘寶藏、捉魚、磨石以及制作彈弓和練習自行車后輪特技,甚至還有如何讓家里“鬧鬼”、如何激怒別人、如何搞惡作劇這樣“出格”的內容。壯壯媽大驚失色,認為這是一本教男孩“學壞”的書,正打算沒收,不料壯壯振振有詞地說:“這本書我們班男生都看過了,我們為什么不能做那些有意思的事呢?你們成天這也不讓那也不讓,真沒勁!”
記者上網查了一下這本書,這竟然是一本非常著名的書,英國人寫的,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名中名列前茅,全球熱銷,對它的評價是“列舉了許多完美男青年的品質:強烈的好奇心、勇敢、禮貌、堅忍克己、嘗試各種挑戰、永不服輸等。”然而在媽媽眼中,它為什么成了“壞書”呢?
一位父母和記者探討此事,她認為女性教育者通常都會對男孩的“危險行為”非常焦慮,而這些很有趣的冒險行為實際上應該爸爸帶著男孩去做。然而在很多家庭中,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是缺席的,學校里的男老師(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也相對較少。沒有男性榜樣,男孩向誰學習呢?他們憧憬的這些充滿男子氣的“出格”行為永遠無人帶他們實施,以至于有的男孩很煩惱:“為什么我的身邊都是女的?”
由媽媽帶孩子是很多家庭的現狀。在西城區一所重點小學組織的親子活動中,來的幾乎都是媽媽;而每天在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大軍也是以媽媽和老人為主。新新媽對兒子的某些表現很擔憂,孩子都8歲了,還不愿意和媽媽分床睡,寫作業的時候還要不斷跑到媽媽身邊蹭來蹭去地起膩,甚至在課堂上會時常有種“心里不舒服的感覺”,“我后來才知道,那是因為想媽媽了……”很多由媽媽帶大的男孩都會表現出這種多愁善感的依戀,他們通常情感細膩、有愛心,但是也性格軟弱、勇氣不足。
西城一所重點小學校長在新生父母會上特意強調了爸爸在教育中的作用,她說:“沒有父親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然而在很多家庭中,爸爸由于工作、應酬、生計等原因在教育中缺席,最終成了孩子眼中“買東西掏錢的那個人”。
焦點:應試制度是罪魁禍首?
男孩危機無疑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然而記者發現,最終大家的討論焦點還是匯聚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上——應試教育。
孫云曉在他的調查報告里總結說:“現行教育模式限制了男孩的成長需要,這使得男孩們認為學校是一個和他們作對的場所,他們擅長的方面——運動技能、視覺和空間技能以及他們的勃勃生機,在學校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承認。學習不占優勢,特長得不到發揮,性格發展得不到引導,男孩長期在學校得不到正面的反饋,最終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當然,應試教育對男孩和女孩都不利,但與女孩相比,男孩更容易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在一家網站上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紫色月光”指出:“以考試成績為目的的教師們,將其主要精力放在了傳統的讀、寫和其他課堂作業上,而這些內容通常是女孩子最擅長和喜歡做的。與此同時,學校正在縮減更加適合男孩子們的教學內容,如科學試驗、體育和野外活動等。毫無疑問,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我們的男孩子正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和身心疲憊,最終在女孩面前一敗涂地。”
另一位父母“亮亮的媽媽”則表示:“應試制度確實更適合于善于背誦和表達的女生,比如男孩子對歷史的愛好和廣泛的涉獵,語文是考不出來的;比如男孩普遍動手能力超強,玩具電器拆了裝,這些考試不考,但做工程師、設計師、物理生化學家做實驗很需要;所有擔風險的事情考試是沒法測試的,但是干事業、改革、創業、突破無一不需要擔當風險。男孩的這些素質和優勢無從衡量,甚至完全被忽視,不知社會是該喜還是該憂。”
還有不少網友并不同意“男孩危機”這一觀點,他們認為這是應試教育下的評價體系對男孩的誤讀,“為什么說男孩差,主要不就是分數考不過女生嗎?不就是高考狀元被女生搶了嗎?但這又能說明什么呢?分數本來就是不公平也不科學的評價體系,為什么還要用這個衡量男孩的成敗呢?”
到底“男孩危機”因何造成?孫云曉指出,這個問題其實并非為中國獨有,國外也早已出現了這個問題,并且教育家們已經研究多時,所以記者在此引用國外觀察家們的分析:“是家庭、學校和流行文化誤導了男孩子們,使他們深陷于無休止的焦慮之中。”這似乎也適用于中國。如何改變這種危機?孫云曉發出了對“教育公平”的呼吁:“教育公平是要讓每一個孩子的天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教育只有尊重天性,因‘性’施教,才能夠真正實現男孩與女孩的公平、和諧發展。”
然而,實現教育公平,這絕非一朝一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