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爸爸,你是不是抑鬱了?

  男性患產后抑郁癥的比例僅比女性低4%——  新晉爸爸,你是不是抑郁了?
  人們印象中,產后抑郁癥似乎是母親的“專利”,但近年來眾多事例讓人們逐漸發現,孩子出生后,父親也可能患上“產后抑郁癥”。
  專家研究數據表明,男性在孩子出生后患上產后抑郁癥的比例為10%,僅比女性低4%。如忽視這一問題,不僅患病父母雙方的身心健康會受到影響,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抑郁癥狀
  約翰·海曼是美國某大學的講師。第一個孩子出生時,他并沒有感受到想象中初為人父的喜悅,反而覺得“突然找不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了”。
  孩子出生后,海曼覺得與一切格格不入。為逃避這一現實,他放棄了與兒子相處的寶貴時間,把更多時間放在學校的課程上。他也意識到自己這種情緒有點異樣:“我覺得自己有問題。”
  海曼確實有一些小問題,他患上了產后抑郁癥。
  產后抑郁癥屬常見情感障礙性疾病,患者多表現為情緒極端低落、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精力減退、持續疲勞等,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反復產生自殺念頭。相當多的患者會在短時間內自愈,但也有一部分人患病會持續相當長時間,甚至釀成惡果。
  美國東弗吉尼亞醫學院兒科副教授詹姆斯·保爾森率領研究小組對美國各地5089對夫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夫妻雙方在孩子出生后均可能患產后抑郁癥,女性患病比例為14%,男性則為10%。
  除一般抑郁癥的表現外,產后抑郁癥的男性患者還可能會做出一些“出格”行為,如濫用酒精或藥物、暴躁易怒、沖動、愛冒險等;還有一些人會像海曼一樣,選擇加班加點以遠離家庭。


  患病原因
  保爾森認為,男性和女性產后抑郁癥的癥狀基本相似,但病因卻大相徑庭。
  對女性而言,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是患產后抑郁癥的主要原因;而對男性而言,超出預期的生活方式突變才是造成抑郁的導火線。
  “對新爸爸們來說,生活中的改變可謂天翻地覆,光是想想把孩子撫養到21歲需要花多少錢就令人十分頭大,”美國精神病學協會醫學博士納達·斯道特蘭德表示,“新爸爸們還有很多說不出口的憂慮,比如‘妻子對我還感興趣嗎’,或者是‘孩子的長相會像我哥的孩子一樣可愛嗎’等等。”
  “孩子降生后,家庭結構產生變化,撫養孩子的經濟壓力也隨之而來,”美國庫珀大學醫院精神病學專家托馬斯·紐馬克認為,“丈夫將不再是妻子關注的唯一,他們的睡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在妻子關愛驟減的情況下,新爸爸們既要照顧孩子,又要應對接踵而來的壓力,平時與朋友的聚會、聊天都被照顧小寶寶所代替,生活里除了孩子的笑聲外沒有其他興奮點,因此很容易感覺抑郁。
  由于抑郁癥癥狀通常會被生活瑣事所掩蓋,一些男性并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患上產后抑郁癥,導致錯過早期的診斷治療。此時,妻子的關愛就變得至關重要。


  嚴重后果
  研究數據顯示,如果患病男性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僅會對夫妻雙方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影響孩子早期的健康成長。
  保爾森研究小組調查發現:同女性一樣,患上產后抑郁癥的父親也會變得十分“懶惰”,不愿意與嬰兒進行對兒童成長至關重要的互動交流,既不給孩子唱歌、講故事,也不陪孩子玩耍。
  更為嚴重的是,父親的產后抑郁癥還具有“傳染性”。如果丈夫是產后抑郁癥患者,妻子即使沒有患病,對嬰兒的熱情也會降低。
  保爾森研究小組的另一組試驗數據還證明:父親患產后抑郁癥后明顯減少與孩子的交流,將導致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減緩,表現形式為孩子掌握的單詞量偏少。實驗結果表明,父親患產后抑郁癥的孩子所掌握的單詞要比父親沒患抑郁癥的孩子平均少1.5個。隨著年齡增長,這一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不僅如此,另有研究證明,如果父母雙方中有一人或兩人患產后抑郁癥,孩子的精神、情感發展也將面臨一些問題。父親抑郁不安對男孩影響尤甚,會使其更易于出現兒童行為問題,如更具有攻擊性等;出現問題的幾率是父親沒患抑郁癥的兒童的兩倍。


  相關鏈接  參考專家建議  避免產后抑郁
  盡管社會已對產后抑郁癥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人們對男性產后抑郁癥始終了解有限。《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雜志援引精神病學專家的6點建議,提醒新生兒父母可通過早期防治盡量避免患上產后抑郁癥,以下為建議具體內容:
  ●多參加醫院主辦的育兒講座;
  ●提前做好家庭理財計劃,以應對撫養孩子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臨時開支;
  ●明確父母雙方在撫養孩子過程中各自的責任和義務;
  ●雇傭保姆或請求家庭其他成員幫忙照顧孩子;
  ●理解孩子出生后夫妻性生活狀況的改變,并對這種改變有可能持續很長時間抱有心理準備;
  ●多了解抑郁癥的相關信息,參加幫助新爸爸們適應新生活的社團。
  保爾森還建議,如果新生兒父母經常感到疲勞、沒精神、不開心,且這些癥狀持續2星期以上,那么他們有必要看醫生。不過他同時表示,新生兒父母沒必要在出現一點癥狀時就手忙腳亂,這些癥狀通常要持續一段時間,才可能構成產后抑郁癥。癥狀持續時間是“把抑郁癥與對壓力正常反應區別開來的一個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