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已經是大孩子了”

  說這句話,你是在夸一個小孩子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嗎?還是在鼓勵他去做一件他還不太想做的事?反正,孩子非常清楚你為什么這么說!

 

  你省事了……但孩子覺得,還是小時候好

 

  當帶孩子一起和親戚朋友聚會時,幾個不同年齡的孩子碰到一起,往往會產生一些糾紛。每當這時,我們就會使用這句話:“你已經是大孩子了!”

 

  3歲的亮亮正在拼圖, 11個月大的毛毛上去把亮亮的拼圖弄亂了。可想而知,亮亮肯定很難過。此時,亮亮媽也許是想讓亮亮理智些,勸道:“毛毛沒有惡意,他不懂事,不知道弄亂了你的拼圖。你不能推搡毛毛,你已經是‘大哥哥’了,應該讓著‘小弟弟’!”

 

  真不公平!“大孩子”沒有妨礙任何人,然而卻不得不接受讓別人來妨礙他,而且他還不能反抗,不能抱怨!

 

  客觀地講,以這種方式對大孩子的權利與義務進行說教令人失望,自然也不會有什么效果。

 

  在要求“大孩子”容忍“小孩子”“冒犯”自己的時候,大人并不是真正地出于力量平衡的考慮,而是為了自己省事,而且要訓斥那個“小孩子”, 你于心不忍!但是別忘了,“小孩子”完全懂得大人的行為。他發現,當面對比他大的孩子時,可以利用自己年齡小和個子矮的優勢,踩“大孩子”的腳。難道我們應該縱容“小孩子”的這種行為嗎?

 

  幼兒教師王麗說:“孩子們一點都不傻。‘大孩子’覺得他們本應該是有權反抗的。可這一句話,就把‘大孩子’的價值化為烏有了。”

 

  另外,大人們通常也用“你是大孩子了”來停止與小孩的糾纏。這是一種心理贊揚法。比如,有些家長不能堅持在睡覺前給孩子講故事,于是,一句“你已經5歲了,是大孩子了”便成了對孩子“聽話”的獎賞。

 

  令人擔心的是,這句話并不能使他更加自信

 

  你或許根本沒意識到,一句“你已經是大孩子了”,聽起來像是在鼓勵孩子,卻很可能會令他們產生焦慮。兒童心理學家依撒貝爾·波克蓋解釋道:“聽到這句話后,孩子將處在一個非常艱難的階段。從這句話中,他清楚地感覺到一種潛在的威脅:他將要同媽媽分開。然而,他還沒有對此做好準備。對孩子來說,這句話實在令他揪心。”

 

  在孩子還沒有明確自主愿望的時候,迫使他一定要自主,不僅不能加速其成長步伐,反而會使得他倒退,因為他希望父母能看到他還不能承擔這樣的任務。因此,先別把他當大孩子看。正如你交給孩子一項與他年齡和身份不相符的任務,如果孩子接受了,他知道自己完不成這項任務;如果不接受,又怕讓父母失望。這種責任令他生活在焦慮之中,而且只能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幼兒教師王麗不安地提醒道:“因為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小大人’ ,有的孩子會顯得早熟一些。我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有幾個年齡不同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媽媽會吩咐大孩子照看好小弟弟或小妹妹。其實,這是父母將自己的責任強加在了孩子身上。”

 

  大人在行使父母權利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孩子們有更加自主、更有責任感的愿望……這也是我們的培養目標。如果,孩子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就不需要不停地給孩子頒布各種禁令了。由孩子自己找到行為底線。如果他的行為超越了社會生活的尺度,他就要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

 

  你認為他是大孩子了,他可不這樣認為!

 

  幼兒園老師也承認,她們說這句話,有時是為了讓孩子自己坐盆大小便。老師們一天到晚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跟媽媽們一樣。盡管老師們知道這句話只是一種引誘,并不是教育。

 

  兒童心理學家波克蓋指出:“在3歲以前,你對孩子說‘長大’,他根本沒有概念。一般,小孩只有到3歲左右才能意識到‘長大’的含義,這個年齡正是孩子學習自己大小便的時候。只有這個時候,他才有可能會理解,他還有另一種身份:大孩子。并且作為‘大孩子’,他應該服從媽媽的愿望。在孩子自己大小便的背后,母親與孩子間的交流是非常微妙的,有時甚至是討價還價。媽媽說:‘你現在已經是大孩子了’(言外之意:你自己去大小便,這樣我會很高興的。)這讓孩子面對一個微妙的選擇:為了讓媽媽高興,自己去大小便,但同時會失去與媽媽親密接觸的機會(換尿布是同媽媽身體接觸、受到媽媽撫摸的機會);或者他拒絕媽媽的愿望,不自己大小便。雖然這會讓媽媽不高興,但卻可以保留同媽媽親密接觸的機會。這終究是個兩難的選擇。”

 

  當然,這種“狀況”是會改變的。因為,經過了童年期,孩子會明白一個人類歷史上的絕對原則:長大意味著犧牲和挫折。無論他的選擇是不是讓你高興,他終究要失去一些東西。

 

  他長大了?那么證明給他看!

 

  現在你明白了,為什么當你對孩子說他是大孩子了的時候,他并沒有高興地跳起來。他已經模糊地感到,他將要失去前不久他還是小嬰兒時享受的特權。他有理由相信:長大就意味著他要接受你給他制定的規定,要放棄過去的行為,放棄許多同長大不相符合的行為。比如,因為長大了,不能再打小弟弟的腦袋了,這種攻擊性行為不再被社會所接受了。

 

  “長大”的分量很重。他看到一個受寵時代結束了,他將小孩子擁有的絕對權利換來“大孩子”不能違反的義務!從此以后,他不再是媽媽的小寶寶了,而要擔負照顧其他小弟弟、小妹妹的責任,他得把小弟弟、小妹妹的奶嘴擺好,給他們蓋好被子……突然間,他失去了所有的好處,得到的卻只有不利。這種交易使誰受益?在孩子眼里,當然是大人們受益了。他自然不會知道,從長遠看,自主和獨立是一張王牌,將使他成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這個未來太抽象,你休想以此來引誘他,讓他吞下你準備的“獨立藥丸”。為了讓孩子朝這個方向努力,你要給他一些眼下他看得見的好處:讓他可以稍微晚一點睡覺;看電視的時間可以稍稍長一點;有權利坐在餐桌旁同大人一起吃飯,而不是坐在嬰兒椅或另外一張矮凳子上吃飯;在穿衣服時,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穿的衣服……現在,他真的已經是大孩子了!

 

  倒退、變小,是他的招數!

 

  有時候,即使是這樣的獎勵也不足以鼓動他長大,你的孩子有時還會讓你大跌眼鏡。你以為他長大了,你錯了,他還很小。他本來已經能夠流利地說話了,突然間他又開始咿咿呀呀起來;他本來已經能夠自己大小便了,有一天卻又開始尿褲子了;他已經能夠自己洗澡了,但他又要你給他打肥皂……他倒退了,越來越小了!

 

  舉一個例子,當家里要來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住一段時間時,有些父母會考慮到作為小客人,在這個家中可能會有一些優先,自家的大孩子可能會嫉妒,于是提前打預防針,極力稱贊他是大孩子,反復強調如果他能夠像個大孩子那樣照顧弟弟妹妹,他們是多么高興。

 

  但波克蓋解釋道:“其他孩子的出現,會使大孩子失去了在家中備受關注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應避免對他說,他已經是大孩子了。相反,應該把他放到‘小孩子’的位置上,比如,跟他回憶他小時候的故事。告訴他,他并不會因此失去父母的寵愛。寬容地接受他的‘倒退’階段,為孩子建造一個不可缺少的自由空間。如果孩子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行為上還愿意當小孩子,說明他還沒有真正長大。允許他這樣做,孩子會因此感到安慰,感覺到他不會失去你對他的關注。因此,他能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