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與兒童的性教育
“真有意思,一本圖畫書竟然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張女士是一家文化傳媒機構的高管,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很上心。“兒子童童漸漸長大了,開始關心生命的起源問題了,經常會問到:媽媽,我到底是從哪兒來的?”這是長大了的孩子經常給父母親出的一個難題。張女士說,自己小的時候也問過媽媽同樣的問題,媽媽說她是撿來的。現在的孩子發育早,應該給孩子健康的教育,但是怎么跟孩子說,總是感覺很為難。
一本名為《小威向前沖》的兒童圖畫書,幫了她的大忙。小威是個小精子,是生活在布朗先生身體里的3億個精子之一,就因為“游泳”游得快,在游泳大賽中得了第一名,第一個沖進了布朗太太的身體里,得到了一個卵子作為獎品,10個月后,布朗太太生了一個漂亮的女兒。小威在游泳比賽之前,拿到了老師發給他的一個比賽線路圖,這個地圖其實就是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的身體結構。就是這樣一本簡單的書,把生命起源這個復雜的、讓大人難以解決的問題童趣化了,簡單明了,解釋到位。“為什么我們早沒有發現這么有意思的書呢?”張女士很是感慨。
●學習鴨子好榜樣
如何讓孩子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和意識,是很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黃偉,前景科技公司的總經理,能指揮上千名員工,在這個問題上同樣解決不了。他和兒子就是文中開頭的父子倆主人公。前幾天,一位朋友向黃偉推薦了一本名為《鴨子農夫》的圖畫書,這本書講的是農夫天天什么都不干,鴨子倒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我剛開始翻了翻,覺得這本書太普通了,情節簡單,孩子肯定不愛看。”這是黃偉對這本兒童圖書的第一感受。但是,當他把這本書拿回家的時候,已經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反應出乎他的意料,達到了愛不釋手的程度。兒子的感受是,“這個農夫可惡!什么都不干,這個鴨子真是了不起,什么活兒都會干”。想了想,他說:“我們不能當農夫,要向鴨子學習,多干點活。”動員兒子干點家務活兒,這個一直未能解決的難題,讓一本兒童圖畫書輕輕松松地就給解決了。更讓黃偉想不到的是,兒子竟然現在開始指揮他了,吃完飯,他就說:“爸爸,別坐在那兒當農夫了,我擦桌子你洗碗。”
●家庭情景劇,妙趣橫生
讓張女士沒有想到,《小威向前沖》這本書,不僅幫她解決了難題,更是讓她的丈夫也加入到了這種“新式”有趣的教育過程當中來。他先于兒子看到這本書,書中依照布朗先生和太太的身體構造畫的比賽路線圖、3億個帶著游泳鏡的小精子比賽的宏大場面讓他忍俊不禁,特別囑咐一定要趁他在家的時候讓兒子讀這本書,他要觀察兒子的反應。結果兒子看了兩遍說,“我知道了,你們看明白了嗎?我當初肯定也是游泳得了第一名”。孩子的感悟讓爸爸笑倒在沙發上。“這個情景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這本書讓我先生開心得像個孩子,我想,這樣的情景也一定會讓我兒子記憶深刻。”張女士說。
如今,黃偉家也多了一個節目,就是經常上演兒童情景劇,劇本就是那些兒童書。“當我問兒子什么事情干得怎么樣了,他就用鴨子的聲音回答我。”也就出現了文中開頭的那一幕,“‘嘎!嘎!’表示已經早就完成了”。
兒童早期教育專家、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的邢愛玲老師指出,兒童圖畫書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是往往色彩豐富、畫面生動、趣味十足、可讀性強,而且寓意深刻,特別符合孩子的閱讀習慣和理解認知能力。家長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效果特別好。孩子的想像力豐富,往往還會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模仿,再現故事情節,在這種親子游戲中給爸爸媽媽都賦予了不同的角色,孩子給自己安排的角色一定是那個他認為好、正面的角色,這就是建立在他自己對故事理解的基礎上,并且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標準。無論是讀故事、還是演家庭劇,都是對孩子和家長的一種生動的教育,寓教于樂,事半功倍。
故事,最好的情感溝通方式
●童話書,家長和孩子溝通的紐帶
“通過書可以找到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江蘇寧誼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北京教研中心主任雷力說,她的孩子已經到了“叛逆期”,很多事情都是通過氣憤的方式表達出來,有本“繪本”叫《生氣湯》,講孩子在學校不快樂,媽媽帶著她做了一道湯,把不愉快的事情和人當做湯作料,放進去,湯做成后,大家都覺得味道極其差。“我就告訴孩子,當你把所有不好的東西都加入到湯中,湯的味道一定不會好。所以當遇到不好的事情時,一定要把它們都扔掉,不要將它們全部放在自己的肚子里面。湯就好像自己的肚子,將不好的東西放入其中,肚子會很難受。這就是因為自己本身不夠包容,你非要把這些東西混在一起,然后放在肚子里面。”雷力告訴孩子。
在“做湯”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進行了溝通,共同分享了一些道理,而不是家長在單純教授,“你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會懂得深刻的道理。
“我最大的收獲是,通過繪本的閱讀,和女兒找到彼此之間的表達方式。”雷力說道,女兒喜歡畫畫,如果兩人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都會通過繪畫表示,這種成長過程中的交流很重要。
●讀書,讓愛在父母與子女間彼此傳遞
黃偉現在已經成了童話書的擁護者,他覺得童話書不但能以淺顯的視角解答深奧的問題,早期閱讀還是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這種教育在無形中顯現,比告訴孩子要去怎樣做有效得多。
《猜猜我有多愛你》,講述的是母子之間向對方相互表達自己的愛的程度,結果總是母親的愛要比孩子的愛深得多。《驢小弟變石頭》也是一個關于愛的故事,講述的是父母的愛,讓已經變成了一塊石頭的驢小弟,從夢中蘇醒,重新回到父母身邊的故事。這些圖畫書都是關于父母親對子女愛的經典故事,曾經讓無數父母親為之感動,也讓無數孩子對父母的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家長對孩子的情感教育以此貫穿一生,“對家人的愛、對父母的愛,從這些漂亮的圖畫、簡單的字句中就能如此深切地感悟到”。已經成為繪本書籍“超級粉絲”的黃先生告訴記者,家長和孩子在情感上互相需要,如問聲好、表達愛意,并將這種行為形成一種習慣。
●故事的意義伴隨孩子的成長而不同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中,所讀過的同一本童話書帶給孩子的啟示也不相同。黃先生給記者舉例,如兒子看過一本名為《雪人》的無字童話書,整篇文章都是圖畫。這本書還配有一張光碟,孩子在三四歲時,看書后會播放光碟再溫習一遍,他學著書里的雪人跟爸爸媽媽轉圈圈跳舞,模仿圣誕老人發放禮物,非常快樂。而隨著孩子的長大,在他上小學后,又讀到這本書時,又看那張光碟,結果看著看著,他的眼中出現了淚光。他跟爸爸說,當他看到雪人融化那一刻,感到非常傷心,因為雪人沒有了,再也不會回來了。
邢愛玲分析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階段對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感受不盡相同。在這個例子中,孩子已經有非常深的情感意識,他已經感受到了友誼的珍貴,感受到失去朋友后的悲傷。這都是孩子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達,在看故事情節時的感悟、體驗也將會延伸到他的社會交往中,對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珍惜同伴間的友誼具有非常正面和積極的意義。
●白領家庭興起“閱讀排行榜”
網上曾經有過報道,在白領階層,已經有一些家長開始自發地成立“親子閱讀會”,推出了“家庭閱讀排行榜”,相互鼓勵、相互分享經驗和體會,主要就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和孩子一起讀讀書。“平時自己忙于工作很少時間和孩子交流,時間長了發現孩子只愛看電視了。”這是不少家庭出現的尷尬。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從小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才能不被電視和網游征服。”這是發起活動的家長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認識。而為的是讓更多家庭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讓更多忙碌的父母能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在閱讀中成長,這個積累閱讀時間進行網上排名的創意才應運而生。在這樣的模式中,家長們帶著孩子定期碰頭,一起講故事看書,頗受歡迎。
對于家長中出現的這股新潮流,有專家表示欣賞,“家庭閱讀是高層次學習型家庭的聯系方式,是高水平溝通情感的方式”。
閱讀,帶來終身的學習能力
●不買語文輔導書的資優生
親子閱讀,其實也是早期閱讀,這種學習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非常積極,對此張女士感受很深。兒子現在上小學2年級,在同齡小朋友中間,他的認字、造句能力出類拔萃。當不少家長還存在男孩語文接受能力要低于女孩的誤區時,童童的表現讓很多其他孩子的家長羨慕不已。
“好的習慣養成,好的學習方式,將使孩子受益終身。”張女士笑著跟記者講起孩子的培養過程,孩子的成長迅速,得益于她非常重視對兒子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家人的一次玩鬧中,當時還在上幼兒園的兒子居然將“膽固醇”3個字快速而準確地念出來,這令張女士和親戚們都覺得驚奇。問到孩子時,童童很輕松地說:“‘膽’就是童話書里‘膽子小’的‘膽’啊,‘固’里面的那個字念古,我猜它應該就念‘gu’,最后一個字就是木糖醇的‘醇’啊。”
“閱讀帶給孩子快樂的同時,一個額外的收獲就是孩子的認字程度迅速提升。”張女士說,從小閱讀童話書,雖然每頁字數不多,但孩子的聯想能力、對日常生活細節的觀察能力都由此被開發出來,經過平時的不斷積累,孩子的擴詞、組句能力也相應提高。
“女兒現在已經到小升初階段了,自從她上學,我從未給她買過一本語文輔導用書,但孩子的語文水平遠遠高于同齡小朋友。”雷力很自豪地告訴記者。由于在文化出版行業工作,雷力非常注重孩子的早期閱讀教育,在她看來,培養孩子好的閱讀習慣,對于解決其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問題,擴展孩子的知識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從早期閱讀開始的教育新模式所帶來的影響已在她女兒的身上顯現出來,比如面對很多家長苦惱的、很多孩子不懂表達或者孩子不知如何表達的作文問題,她的女兒從未為此著急過。比如,由于中英文書籍閱讀量大,孩子的英語閱讀能力強,英文的學習也沒上過什么補習班,口語能力高于一般孩子。又比如,進入4年級,數學課中的應用題出現,這是很多孩子最難解決的問題,在這個階段,她女兒的數學也非常好,“這是令我感到非常驚喜的事”。雷力說,其實應用題的本質也就是是否能讀懂題。
雷力總把早期閱讀培養在女兒身上顯現效果的例子講給朋友們和家長們聽,她希望家長們重視孩子童話書的閱讀,也就是早期閱讀的培養。“雖然這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它會帶來隱性的效果,經過長時間養成才能顯現。”
●通過繪本潛移默化培養閱讀興趣
雷力指出,如果讀文字,會使人們的理解定格在文字所表達的意思上,會圈定人們的想法,而通過圖畫,人們會充滿想像力。從小培養孩子創新的習慣,需要孩子的想像力。開放式閱讀,引導孩子讀各類的書。這就需要通過繪本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記者發現身邊的家長,有很多是夫妻倆都很喜歡讀書,家里也有很多書,但他們的孩子卻非常反感讀書。這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從小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家長對于孩子閱讀的目的性太強,孩子會非常排斥和反感。
“在我女兒的培養上,由于她早已形成看書的習慣,所以在家庭處罰中,已經將今日不能讀書當做一種處罰。”雷力說,這就遠遠超過強行規定孩子要讀多少書、讀什么書的效果。
專家建議,在培養孩子閱讀上,選什么樣的書很重要,多選擇些色彩鮮艷一點、更接近孩子生活的書,同時要尊重孩子,在挑選時,給孩子留出自己選一本書的空間,有可能孩子選的書不適合,但要培養孩子去圖書館的習慣,引導孩子去讀。
出版業界人士認為,童話書現在是一種流行,雖然不能說讀童話書就能改變孩子一生,但從童話書開始閱讀,是一定要培養的,從而近一步擴大讀書范圍。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專家建議
●選擇讀物要“形式大于內容”
阿甲,是國內較早從事早期閱讀理念實踐與推廣的人士,他創立了紅泥巴網站,為家長提供兒童讀物。他在接受一次訪談中認為,選擇兒童讀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形式,“形式大于內容”。為什么?“因為我們兒童閱讀就是讓孩子愛上閱讀,首先這本書的樣子要讓孩子喜歡,愿意看。就是說裝訂也好、整體設計、插圖一定要美。誰都愛美的東西,尤其是孩子,所以插畫是非常重要的。”
與此同時,他認為“制作質量也很重要,選購的時候可以看一看書的質量,比如版本的問題,現在的版本越來越專業了。比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現在到處都是,到底哪個版本好呢?一要看作家,還要看編者,如果是什么編譯,我覺得那些就不用考慮了。安徒生童話實際上有公認比較好的書,比如格林童話,有老譯本,但是老譯本的語言是三四十年代翻譯的,所以適當的新譯本可以具體讀讀。小孩子最好還是選擇插畫比較多的,要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