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挨打不利幼兒成長

  不管愿不愿意承認,“打”已成為一些家庭的家教方法之一,甚至被部分家長視為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美國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從1歲就開始挨打的幼兒在認知測試中的表現糟糕,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

  廣泛調查

  研究人員調查2500個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除向家長詢問孩子表現和挨打情況外,還定期家訪,以了解孩子在1歲、2歲和3歲時的親子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約有三分之一1歲兒童在調查前一周曾挨打;2歲和3歲兒童挨打的比例接近半數。1歲兒童平均每周挨打2.6次,2歲兒童挨打3次。

  研究發現,1歲時就開始挨打的幼兒到2歲時會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3歲時思維能力欠佳。

  研究人員同時調查了家長對孩子叫喊、責罵、貶損所產生的影響,結果顯示,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充滿關心、愛和支持,則偶爾發火并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消極影響

  健康生活(HealthDay)網站15日引述研究參與者,杜克大學兒童與家庭政策中心專家莉薩·J·伯林的話報道:“1歲是建立優質家庭教育以及良好親子關系的關鍵時期,但挨打會給孩子帶來消極影響。”

  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兒童發展》雜志上。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人類發展和家庭科學系教授伊麗莎白·T·格沙弗說,這項研究又一次證明了挨打對兒童的影響。

  他說:“幾乎全部研究結果都證明挨打會給兒童帶來負面影響。從小挨打的孩子更具有攻擊性、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甚至還會出現精神問題。”

  他補充說,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的打罵對孩子產生一種“示范”作用,讓他們學會使用暴力。

  過渡時期

  一些兒童行為專家辯駁說,打罵孩子在低收入家庭群體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因此并不會對兒童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伯林說:“盡管低收入家庭中打孩子現象更加普遍,但研究證明,它依然會帶來消極影響。”他還說:“傳統觀點認為,愛打架、不聽話的孩子自然會遭到更多體罰。但研究證明,事實并非如此。”

  伯林說:“體罰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正處于一個過渡時期。總的來說,體罰現象呈下降趨勢,但仍有人固執地相信體罰,因為他們就是挨打長大的。他們希望繼承這種傳統。”

  此外,研究人員推測,以打罵為教育方式的家長通常不會給孩子講道理。這會阻礙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