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莫讓教師節送禮流於形式》

  新加坡《聯合早報》2日刊出社論《莫讓教師節送禮流于形式》說,近來當地學生和家長為表達對老師的情意而送厚禮的現象,給老師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教師節是老師的節日,也不妨當作一個灌輸價值觀給孩子的日子,如何拿捏給老師送禮的分寸,同樣可以是家長身教的機會。

  文章摘編如下:

  尊師重道是華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新加坡的教師雖然要面對越來越沉重的工作壓力,以及對孩子教育的期待越來越高的家長,在一般大眾的心目中,他們仍然享有相當的社會地位。

  這可以從每年教師節學生給老師送禮的習慣窺見一斑,教師節的設定,本身就已經是對老師的一種肯定,而送禮的背后更隱含著學生對老師的天然敬意,也代表了家長對老師辛苦教育他們子女的感激之情。

  《論語-述而》篇里的一段話,向來被理解為老師收禮的文化慣例:“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一般把這段話解釋為“孔子說,自己帶了肉干來找我,我是沒有不教的”;然而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似乎不應該在乎學生是否有帶禮物來求學。有考證認為,古代男子十五歲入學,所備之禮即為束修,東漢鄭玄注“束修”為:“謂年十五已上”,因而原話的意思應該是“孔子說,只要是十五歲以上的孩子,我是沒有不教的”。

  然而孔子沒有向學生收禮,并不意味著在教師節給老師送禮的習俗就應該被輕易否定,畢竟送禮的行為背后有著傳情達意的作用,所謂禮輕情意重,通過送禮的形式表達對老師辛勤教誨的感恩和尊重,未嘗不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行為。

  本報昨天的報道“學生送厚禮,老師負擔重”,舉出了近來學生和家長為表達對老師的情意而送厚禮的現象,給老師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受訪的老師都認為,教育下一代是他們的本分,并不奢望收到厚禮;而且基于公務員身份,收受禮物有一定的限制,送老師名牌皮包、鋼筆、手表,不但可能抵觸公務員條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讓師生關系和教育意義發生變異。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送禮初始的意義,或許在無意間可能淪為家長競相攀比的結果,這恐怕對學生和老師都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在價值往往異化為價格的商業社會里,“情意重”似乎已經難以再用“禮輕”來表達,長此以往,教師節送禮的情感性質勢必要讓位給變了味的交易性質。

  因此,如何避免教師節送禮的形式大于意義,恐怕才是社會應當重視的問題。《論語-八佾》篇也記載了孔子的另一段話:“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孔子的學生由于愛惜“告朔”之禮要宰殺的活羊,希望能去掉這個形式,孔子因而不滿地表達了對“禮”的維護立場。珍惜教師節送禮的傳統,就有必要在內容上加以斟酌。

  校友在教師節回母校探望老師,就是增添節日情感性質的一個好例子。古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比喻老師的教育之恩如同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及師生情誼的長久性。報道引述一位老師的話,很能代表老師的心聲:“有心回母校看看老師,是畢業學生送的好禮物。這個禮物不一定要在教師節送。學生記得我,這比任何禮物更珍貴。”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節是老師的節日,也不妨當作一個灌輸價值觀給孩子的日子,如何拿捏給老師送禮的分寸,同樣可以是家長身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