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升小學 要照顧好孩子的情緒

  9月,又有一批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升入小學了。家長在欣喜的同時,開始擔心孩子能否適應小學生活?由于幼兒園與小學確實存在著很多差異,據了解,大約有30%的一年級新生在入學1-2個月仍然不適應,突出的表現就是控制自己的情感、在集體中遵守規則的意識、與人交往的能力等還不能適應上學階段的需要,出現了家長累,老師累,孩子更累的現象。因此,幼教專家提醒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及行為變化,并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其順利適應新環境。

  變化一:幼師像媽媽,老師很嚴格

  孩子們在幼兒園受到老師全程的關注和無微不至的照顧。然而,入學之后,他們離開幼兒園老師,必須去接受嚴格要求的小學教師,在學校里沒有人會像幼兒園老師那么“照顧”自己了,這使孩子感到壓力倍增,一下子接受不來。

  建議:個別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老師的照顧,于是采取一些不合適的做法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得到老師的特別關照。但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要讓他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不能再依賴大人了。

  家長要有意給孩子創造機會,平時要經常給孩子布置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并鼓勵他們按時完成,比如掃地、收拾自己的書包等。經常鼓勵:“你真像一個小學生。”要讓孩子有信心想做一個好學生。

  變化二:游戲沒了,規矩要遵守

  在幼兒園里主要是以游戲為主的教育方式,書包里裝的多數是衣服和玩具,即使有時帶回去一些類似“作業”的練習,遲交的話老師一般都允許過一兩天帶來。而小學生則完全不同了,不僅上課不能亂說亂動,說話要先舉手,人要坐直,還要按時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這種“硬性要求”也令孩子感覺不適應,甚至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建議:遵守規則的訓練這一直是我們家長所忽略的事情。剛從幼兒園出來,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紀律,什么是規范。進入了小學之后,規則性的東西越來越多,孩子如果不適應的話,就很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因此家長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好的規則是讓孩子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還要知道怎么做。故建議家長提前告訴孩子學校的諸多規則,比如上課不可打鬧、發言要舉手等。

  另外,適當減少游戲時間和延長學習時間,多安排棋類、拼圖、聽故事等安靜的活動,培養孩子的堅持性。

 




  變化三:小伙伴分離,要結交新同學

  現在,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爺爺、奶奶的溺愛呵護下,滋生了不少嬌氣,因此,有的孩子與同學之間無法和諧相處,既不懂得謙讓,也不懂得關心同伴。還有些孩子則不敢跟別人說話,不會和同學交往等。

  建議:孩子進入小學之后,與以前的小伙伴分離,需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的朋友。但是由于年紀小,加上往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的人和事缺乏應有的關愛,不會分享,有時會和同學鬧矛盾,回家后就跟父母告狀。所以,家長有意識地培養他們有愛心,學會關心他人,與人分享。

  另外,家長即使擔心孩子受委屈也要放在心里,等孩子回家后,多問一些積極正面的問題,如你有好朋友了嗎?不要老是問“有沒有人欺負你”。這樣可讓孩子把注意力多放在“好的感受”上面。

  變化四:沒了玩具,成績排第一

  幼兒園里的小孩,吃好、睡好,學習上能過得去就可以了。但到了小學,有了作業、考試的要求,家長對孩子就會變得嚴格許多,有了更高的期望。因此,家長會為了不耽誤孩子學業而減少了他玩玩具、看電視的時間等。這時孩子有可能產生情緒變化,如“爸爸媽媽以前很關心我,現在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建議:我們一直提倡給孩子一個“愉快的童年”,家長要鼓勵孩子積極向上,但不要一開始就過多地關注分數,否則孩子們的心理壓力還真不小。進小學以后,他們一下子跨出了幼兒的行列,但幼兒的特征并未完全消失。因此,一年級學生的生活允許他玩一些幼兒園的玩具。至于電視、網絡游戲等則可以限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