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寶寶的溶解度

  不合群的孩子雖然說不上是什么病,只能算是一種氣質類型,但卻妨礙他們去適應環境和學習新知識,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很難與人合作,也很難適應今后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范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面均明顯優于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兒童。

  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僅脫離周圍的小朋友,而且明顯地影響孩子的進取心,甚至損害身體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氣質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閉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關在家里,把電視機當保姆,與玩具、游戲機和小人書等為伴,不讓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玩耍,擔心與別的孩子一起會產生矛盾,甚至會染上壞習氣,有個孩子在日記里寫道:“我沒有兄弟姐妹,爸爸媽媽又不讓我和別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養在籠子里的兩只小鸚鵡作為我的伙伴了。”這樣下去,天長日久,孩子也成了籠中之鳥了。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家庭環境有重要關系。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發展合群性的機會。例如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六個月大),父母常過分注意他,拿東西給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父母先開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歡拿他來向人炫耀,次數多了則令孩子感到尷尬。孩子生病時,父母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同樣,當孩子頑皮時,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凡此種種,使孩子太少練習出口得其樂之道,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入學以后,這類孩子也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不容易結識朋友。與同齡的伙伴玩耍時,也不能相安無事,不是爭吵打架,便是畏縮,最后被群體孤立。

  正因為以上原因,使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發展較緩慢。如果不能及時輔導,孩子便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鉆進“牛角尖”。

  另一項使孩子不善于交際的原因,便是父母過于嚴肅,尤其是一些初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望子成龍之心亦過于急切,便常有管教過嚴的情形出現。就像一個初學騎馬的人,心情緊張,不懂得如何配臺馬的動作,而對待馬的方式也常常過于霸道。在這情形下,馬和騎士兩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經驗的騎士,便知道應如何放松自己去順應馬的運動,怎樣才能坐得穩,以及怎樣溫和地指揮馬。帶孩子與騎馬當然是兩回事,但是在精神上,兩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應該放松心情,表現出和靄、友善的態度與孩子接近。

  如何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應該主動進行教育,而不應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動進行糾正:

  父母要擠出時間親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交談。節假日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走走,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伙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游戲,當熟悉之后可讓他們自己玩。每次游戲后父母都應比較夸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

  父母要又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讓孩子學會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對于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糾正他們的行為,慢慢地孩子就會融入集體之中。

  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面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參與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利于培養興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際能力。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合適的對手,往往就是友誼的伙伴。

  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外出旅游、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性情,也可以培養興趣、開放胸襟。旅游是一種開放性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交際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動和熱情,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不愛活動、自我封閉的人,怎么會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呢?在旅游中,有的要買車票、住旅館、進飯店、購門票,假如父母有意識地要孩子去做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了解新的交際內容,旅游結束,見識廣了、談資多了,這又給以后的交際增加了話題。

  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有意識地要他們進行小件物品的購買活動。年齡較小的,八九歲的,可以叫他們買油鹽醬醋;年紀稍大的,十四五歲,可以叫他們買魚、肉、米、煤等,也可要他們買自己穿用的鞋、襪、手套之類。家中有什么舊報紙、舊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們去收購站賣。商品交易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利于豐富交際對象和加深對人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經驗,在初次交易中可能會吃虧或出現差錯,對此,父母不要過多指責,以免影響他們交際的信心。

  有意識地要孩子獨自做客待客。到同學或鄰居家去串門,到親戚家去做客,讓孩子獨自去,這都是緞煉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串門做客,需要寒暄和問候,也需要交談和有關禮物的收送。與父母一道去,孩子是附帶的,不用應付,沒有壓力,應酬的主角是父母。讓孩子一個人去,自己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這無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線,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家里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去接待,特別是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客人或朋友,父母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有人說,口語是社會生活的入場券,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說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形式是說,不會說,說不好,怎么交際?會說,說得巧,答得妙,其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父母可時常出些模棱兩可的辯論題與孩子辯辯;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確或片面的觀點,讓孩子據理反駁;對孩子平時話語中的差錯,父母也可作必要的挑剔。幫助其認識。平時,也要鼓勵孩子參加演講賽,鼓勵孩子上課或開會時積極發言。

  對于能力低下的孩子,父母和老師更要將特意為其安排交往的環境,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用什么樣的動作來參加活動,千萬不能因他“不會”或“不懂”而將其棄之一邊。

  孩子不合群該如何糾正?

  采用行為療法矯治孩子的不合群,常能收到滿意的效果,但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1、強化接受邀請的行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歡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偶爾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即使是很勉強的,也要及時給予鼓勵。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由接受邀請變為主動要求參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動時,要給予強化。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轉化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2、強化邀請別人的行為

  多為孩子提供交往鍛煉的機會,鼓勵他歡迎主動上門來玩的小朋友,并為孩子們提供交往的環境、游戲的場所和感興趣的玩具。父母一定要不厭其煩地、熱情地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接觸別的孩子。這種邀請別人的行為,一定要反復強化才會鞏固。

  克服三種不正確的認識

  在對待孩子的交際問題上,父母要努力克服這樣三種不正確的認識:

  一是認為交際能力是天生的,無所謂培養不培養。其實,交際作為一種能力,是后天培養逐步形成的,培養的方法主要是實踐。

  二是認為能說會道不算本事。與心靈手巧一樣,能說會道也是一種本事。有人對21世紀的人才定了這樣幾個標準:①能言善辯;②通文墨;③眼觀六路,耳聽八方;④會“小興”,即能即興抒發感情。這四個標準中竟有首尾兩個標準涉及到說,可見說在未來社會中的重要性。

  三是認為交際要影響孩子的學習。失度的、與不良者交往確實會影響學習,但適度的、與志同道合者、與優于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有助于促進學習,有助于智力激活。交際是一種思想、觀點和感情的碰撞,在頻繁的碰撞中,雙方往往可以獲得啟示,獲取靈感,以共同提高。

  學前教育新資訊網采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