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好牙,從斷奶瓶開始

  當寶寶長到一定時期,媽媽都知道要給他斷奶,讓他開始慢慢接受成人食物。但除了斷奶之外,媽媽還要幫助寶寶斷奶瓶。這一點許多媽媽都覺得不以為然。

  其實恰恰相反,如果媽媽不能正確使用奶瓶或不能及時給寶寶斷奶瓶的話,所引起的后遺癥是嚴重的。

  為什么要“斷奶瓶”?

  斷奶瓶真有這么重要嗎?不斷奶瓶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要想能準確回答這些問題,媽媽們先來了解一下寶寶各成長階段的生理變化和需求。

  嬰兒各哺育階段的生理變化

  出生后到12個月內的嬰兒,其生長發育比任何時期的嬰兒都快,出生至4~6個月稱作授乳期,從4~6個月到1歲稱作過渡期,1歲以上稱為成長期。

  授乳期
  出生至4~6個月
  1、僅能吮吸及吞咽液體
  2、腸道防御機制尚未發育,較適于消化來自母乳的蛋白質、糖類,尚不足以消化食物蛋白。

  過渡期
  4~6個月至1歲
  1、使用勺子及咀嚼吞咽固體或半固體食物的神經肌肉已逐漸成熟。
  2、能分辨食物的色澤及風味。
  3、腸道已經能接受外來蛋白。

  成長期
  1歲以上
  1、生理機構的成熟度已接近成人。
  2、開始學習自己吃東西,并且對食物有了自己的喜好。

  分期飲食與餐具配合

  出生3個月后的這段時期,寶寶口咽協調性慢慢成熟,消化酶素:如胰蛋白、淀粉、脂肪等消化酶,也漸趨成熟;在6個月到1周歲之間,乳齒也逐漸長出。此時小寶寶便應嘗試固體食物。當嬰兒由流質食物,過渡到固體食物,這段時期我們稱為過渡期。

  到1歲以后的成長期時,小寶寶便開始嘗試大人的食物。在添加固體食物后,大人要逐漸減少用奶瓶喂食的次數,改用碗筷、勺子、杯子等工具進食。如果一直使用奶瓶,許多固體食物都無法攝食,這樣將不能保證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的供給。

  TIPS:何時該“斷奶瓶”

  寶寶在4~6個月大后,便開始進入所謂的“過渡期”,所以孩子6個月后,媽媽便應開始做斷母奶的準備。到小孩1歲左右時,可在停止母乳喂養后,把奶瓶也逐步換掉,統統改成用杯碗喂食。自然,同時也應把吃奶嘴及含著奶瓶邊吃邊睡的壞習慣戒掉。

  奶瓶引來的奶瓶性牙齒和奶瓶性蛀牙

  斷奶瓶就是逐步斷掉奶瓶喂食,自然也有斷奶嘴的用意。小孩長牙后,便應把吃奶嘴、吃手指、含奶瓶睡覺等習慣盡量戒掉,以免對乳牙造成影響,產生“奶瓶性牙齒”和“奶嘴性蛀牙”。

  “奶瓶性蛀牙”往往會造成牙齒表面的空洞化,使牙齒表面粗糙,成為日后容易蛀牙的因素。所以若能避免“奶瓶性蛀牙”,確實可以預防日后發生兒童蛀牙的機會; “奶瓶性蛀牙”多發于非母乳喂養兒身上。

  最佳的預防方式自然是鼓勵母乳喂養。另外,避免含著奶瓶睡覺。家長可以在喂完奶以后用裝開水的奶瓶繼續喂食,這樣可以達到清潔功效。在寶寶睡著后,一定要記著把奶瓶從他嘴中取出,千萬不能讓他養成噙著奶嘴睡覺的壞習慣。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避免奶嘴牙齒的產生。

  這樣跟奶瓶說“再見”

  盡量不用安撫奶嘴

  現在許多家長為了圖省事、不讓孩子哭,喜歡用安撫奶嘴。孩子吃奶時用奶瓶,不吃奶時仍一直噙著安撫奶嘴,極易出現奶嘴性牙齒。比不用安撫奶嘴的孩子更難斷掉奶瓶。長期使用安撫奶嘴,還會導致唇型的改變,可謂壞處多多。

  熟悉其他餐飲工具

  寶寶在6個月時,大部分會自行拿得動小杯子。這段時間也是長牙的時候,小孩會特別喜歡咬東西。父母這時候可以給寶寶一個學習杯子,讓他們開始熟悉不同的餐飲工具,另外,喂食其他副食品也盡量用勺子、碗和筷子。

  避免寶寶躺著喝奶的習慣

  有不少父母會讓小孩躺著喝奶,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研究發現,躺著喝奶容易造成小孩嗆奶,增加中耳炎的發生率。另外,用杯子躺著喝奶是不可能辦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