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秋季腹瀉要查肛

  嬰幼兒在秋季最易患腹瀉,造成腹瀉的原因有飲食不潔,瓜果亂投,冷飲不斷,寒暖失節或乳母過食辛辣(如辣椒、大蒜)造成乳熱等。  

  腹瀉雖是常見病,但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所以嬰幼兒腹瀉一定要抓緊治療。發現孩子腹瀉首先要將糞便送到醫院進行常規檢查或作細菌培養,搞清楚引起腹瀉的原因是細菌、病毒感染還是消化不良,然后再進行對癥下藥。 

  中醫理論將嬰幼兒腹瀉分為五個證型,即濕熱型、傷食型、脾虛型、脾腎兩虛型與驚嚇型五種,筆者通過40年臨床研究與觀察,發現肛門顏色的變化對本病的診治頗有價值,所以取名為肛診(已收入本人醫學專著《中醫兒科臨床精華》一書之中)。 

  肛診方法是觀察嬰幼兒肛門顏色,如肛門紅且腫即是濕熱瀉,可用“香連丸”、“益元散”等清熱、利濕藥物治療;若肛門色紅但不腫為傷食瀉,多伴有腹脹、口中氣酸或臭,可用“三甲散”、“嬰兒素”等消食藥物治療;如肛門色正常且不腫為脾虛瀉,可用“參苓白術散”、“保和丸”等健脾益氣藥物治療;若肛門色暗即屬脾腎兩虛瀉,可用“理中丸”、“金匱腎氣丸”等健脾溫腎,補氣養血藥治療;因驚嚇(驚者氣下)引起的腹瀉肛色也是不紅不腫,但有夜驚啼鬧不安,聞高聲即瀉的特征,可用“珍珠粉”、“羚羊角粉”進行治療。并可配合按摩神門穴,每次5分鐘(雙側),順時針按摩。 

  正確掌握嬰幼兒腹瀉的肛診技巧在治療上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對于濕熱瀉可將綠茶少許濃煎頻服(少加白糖);脾虛瀉可將蘋果切片煮爛(少加白糖)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