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躺著喝奶易發生奶瓶齲

  在牙科醫生的診室外,總是有很多媽媽等待一個上午,就為問問醫生“寶寶十個月了,怎么還不長牙?”、“為什么寶寶長了8顆牙就不長了?”一類的問題。似乎判斷孩子的牙齒健康與否,就看出牙時間的早晚以及是否長齊。可是,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主任趙瑋卻表示,與出牙相比,牙齒萌出后的健康更需要家長的重視。“嬰幼兒齲患的原因很多,有遺傳、發育問題等等,但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口腔衛生不良,這主要是由于家長缺乏清潔意識造成的。”

  據了解,寶寶出生后到乳牙全部長出以前一段時間,由于母乳不足或缺乏,一些年輕媽媽須用奶瓶喂寶寶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如果其中放糖太多,或讓寶寶躺著喝奶使奶瓶嘴直接與上前牙接觸喂食,便很容易發生“奶瓶齲”。“奶瓶齲”一般從上前牙開始,逐漸向兩側后牙發展。牙齒齲壞會降低咀嚼功能,從而影響小兒全身的健康,甚至影響面部發育。趙瑋主任說,孩子常常含奶瓶睡覺,不含著就睡不著,這種不良習慣完全是家長養成的。“媽媽們總說把奶瓶拿開寶寶就哭鬧,實在沒辦法。可是孩子哪懂得這其中的危害呢?還是家長不夠重視,覺得無所謂,才會放任不管。”

  及時給寶寶清潔口腔是家長容易忽視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牙科醫生認為,寶寶在2歲前就應由家長幫助刷牙,但家長通常覺得孩子牙齒太少,刷牙有些多此一舉,而且寶寶一旦拒絕和逃避刷牙,家長也不愿再極力勉強。一個不重視,一個不配合,孩子口腔衛生不良,齲病自然容易高發。從這個角度來看,寶寶出牙早也是有利有弊的。不過,即使教會了寶寶刷牙,在學齡前最好仍由家長協助或監督完成。“孩子太小,刷牙總是很難干凈的,此時的重點并不在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趙瑋副主任如是說。

  要維護新生兒的牙齒健康,首先要講究科學的喂養方法。在喂代乳品時不要放糖太多,喂食時應讓小兒坐立,而不要躺著喂。奶瓶嘴應放在小兒上下牙之間,減少食物直接與牙齒接觸的時間。喂食后應給小兒清洗口腔,去除食物殘渣和乳凝塊,以防被細菌發酵破壞牙齒。其次還要講究喂食時間,一般在小兒睡醒后為好,不要睡前喂食,以免喂食后小兒很快進入睡眠狀態,唾液分泌減少或停止,牙齒得不到清潔,易發生“奶瓶齲”。

  口腔保健則應在嬰兒出生后不久就開始。孩子在長牙以前,父母應在喂奶后或睡覺之前用溫熱水浸濕的紗布輕擦小兒口腔各部分粘膜和牙床,以去掉殘留在口腔內的乳凝塊。實踐證明,這種清潔方法不僅能清潔口腔,而且能促進小兒口腔粘膜、頜骨的生長發育,增強抗病能力。當牙齒萌出后,父母可用食指纏上消毒紗布,用淡鹽水輕擦小兒牙齒的各面。一日數次,最好在飯后和睡前進行。上下牙全部萌出后,可用小型軟質牙刷沿牙齒的縫隙上下刷,即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也可用牙刷沿牙頸部作小旋轉輕刷,可配合使用可吞服的牙膏。在洗刷中注意不要使刷毛傷及口腔粘膜和牙齦。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主任趙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