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吃苦的孩子是沒有希望的孩子

  如今的大人們,每當在一起談論孩子的時候,都覺得他們實在太享福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吃苦。有時候讓父母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我們認為是享福的事,在他們看來,卻是苦的。

  2003年底,我正讀高一兒子的學校組織學生到新西蘭進行冬季教學,實際上就是外出旅游。吾兒所在的班叫“中新班”,意思是中國和新西蘭合辦的。在中新班讀書的學生,不去一趟新西蘭,那怎么行?雖然要交兩萬元,一想到出國長見識,對孩子將來有好處,就同意了。未成年人出國有很多麻煩事,要辦保險、要公證、要父母“親自”簽字同意等等。雖然我本人出國時“小氣”得要命,但輪到兒子出國,我慷慨解囊,一下子給他帶了500美元。兒子一行在老師帶領下,去了澳大利亞的悉尼,隨后到了新西蘭。

  20天后,兒子回來,兜里只剩下101美元。我們很自然地問他中國好還是新西蘭好,兒子說,中國比新西蘭好多了,在那里吃都吃不飽,太苦啦!細問才知,原來孩子吃西餐不習慣,總覺得吃不飽,花掉的錢大部分都買了零食。聽了兒子的話,我們很有些失望,原指望他出國回來能有些“美好感受”,有所長進,沒想到他的結論竟是這樣,感覺這些錢算是白花了。2萬多元,對寧夏南部山區的農民來說,那是多少年的生活費,多少孩子上學的錢呀!

  我曾想著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甚至想著把他送到寧夏南部山區的農民家中住上幾天。去年暑假,我征求他的意見,他斷然拒絕,說去那里做什么。我希望他珍惜現在的好日子,在學校好好學習,但兒子并不滿足,說他們班現在上學坐公交車的就他一個人了,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開車去送的。經他這樣一說,反讓我覺得我們家條件是最差的。我說我們上高中時,好多學生連自行車都沒有,來回步行,有的學生交不起伙食費,從家里帶饅頭,開水泡饅頭就咸菜,一吃就是兩年。兒子反駁說,現在什么年代了,還說那些有什么用!

  如今的孩子,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吃苦。生活中沒有吃苦,孩子們在學習上就不能吃苦。在學校吃飯要最高標準,住宿要住帶洗澡間的公寓,做作業讓老師逼急了就花錢找人代做。農村的孩子放學回家后還要干農活,而城里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是上網聊天,就是同學聚會,日子過得很是滋潤。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里,已經找不到可以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的環境了。為了教育孩子,一些父母琢磨出不同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銀川有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他的孩子因為家庭條件優越,只知享受,學習成績越來越差。這位企業家果斷地中止了孩子的學業,將其送到銀川的一個鐵合金廠當爐前工。這個孩子在進工廠一個月后,說太苦,要回學校讀書,企業家不同意。半年之后,企業家終于同意孩子回校了。離開工廠,重回校園,孩子從此發奮讀書,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像這位企業家這樣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但起碼證明了一點,吃苦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好處。現在的父母普遍抱著這樣一種心態,我年輕時已經吃過苦了,為什么還要讓我的下一代再吃苦呢?豈不知,吃苦與吃苦教育是不相同的。

  不能吃苦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不能吃苦的孩子是沒有希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