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快樂學琴四部曲

  兒子5歲4個月的時候,我和丈夫給兒子買了一架鋼琴。我們達成一致意見——兒子彈琴不考級。

  快樂入門前奏曲

  第一件事情便是培養兒子對彈琴的興趣,這也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在技藝不斷提高

  的同時,維護他對彈琴的濃厚興趣和對音樂的好奇心,讓彈奏樂器和欣賞音樂成為他一生的一個高雅樂趣和人生修養的一部分。

  兒子在學琴之前學了畫畫,他對畫畫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優越感,他說:“媽媽,我覺得學畫畫比學琴牛!學畫畫可以當畫家!”我說:“不是。學鋼琴可以當鋼琴家,而且當鋼琴家比當畫家還牛!你看,‘畫家’才兩個字,而‘鋼琴家’是三個字,如果你很小的時候就當‘鋼琴王子’,比當鋼琴家還牛,因為‘鋼琴王子’是幾個字?四個字呢!”他很贊同地點點頭,我的這個“理論”竟然被他接受了!

  快樂學習進行曲

  比起學畫畫,學琴要困難一些,這需要父母用豐富多樣的學習方法使孩子維持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多種非智力因素。

  ★ 利用猜謎幫孩子復習學過的曲目。

  兒子的鋼琴教材是約翰·湯普森的《簡易鋼琴教程》,剛入門的時候我和孩子一起當學生,做他的“陪彈生”。一味地讓孩子復習學過的曲目,他會覺得很單調,于是我就與孩子玩猜迷游戲。兒子彈一遍曲子讓我猜曲名,或者我彈曲子讓兒子猜曲名,誰彈錯了得重來,誰猜錯了得彈一遍,兒子很愿意這樣配合我的要求進行復習。后來,兒子學的曲子越來越長,技法越來越復雜,這種辦法就不靈了,可他的自覺性也提高了,不需要我這么陪了。

  ★ 講童話故事。

  有時一個曲子彈了許多遍還是彈錯,兒子不想彈了。我就給兒子編童話故事:“余鵬彈琴的時候,有一些壞蛋專門出來搗亂,比如‘困難’,它發現余鵬不想彈了,就說‘太好了,余鵬不想彈了,我可以找我的一些朋友在余鵬的腦子里玩了。’它的朋友是誰呢?是‘遺忘’和‘麻煩’。它們一起搗亂,讓余鵬學會的東西一點一點地忘記,讓他覺得彈琴變得越來越難。于是,‘牢記’、‘容易’、‘簡單’都傷心地從余鵬的腦子里走了。”這個故事讓他記憶深刻,有時候他不想彈了,就自己念叨這個故事,鞭策自己再堅持一會兒。我想在這個游戲中,兒子學得的不僅是鋼琴,還有克服困難的意志,堅持不懈的毅力。

  ★ 幽默逗樂。

  一個5歲半的琴童,端端正正地坐在琴凳上,頭一點一點地配合嘴里唱的節拍,小手認真地在琴鍵上爬行,讓人油然升起愛憐之情,尤其是當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爭取彈得更好的時候。一天,我給兒子說:“余鵬,你知道嗎?我發現你彈琴的時候,不光在彈琴,你身上還在長一種精神——‘澳柯瑪精神’。”兒子喜歡看廣告,會背很多廣告詞,一聽說“澳柯瑪精神”,兒子很快接過話,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很得意自己身上長這種“精神”,別人問他:“余鵬,你又學了什么新曲子?”他報了曲目之后,說:“我身上長的還有一個精神呢!”別人問:“什么精神?”他說:“澳柯瑪精神!”如果別人還莫名其妙,他就會不厭其煩地解釋:“澳柯瑪精神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 把曲目編成故事。

  彈完兩冊后,我把他學過的曲目編成故事。《從前》,有一個《溜冰的女孩》名叫《瑪麗》,《瑪麗有只小羔羊》,她要帶這只羊去看《動物展覽會》,動物展覽會在《中國大戲院》舉行,到那里必須先《登山》,《上山坡》之后再《劃小船》。瑪麗《走,走,走》,《在堤岸上》碰見了《班卓琴手》,她帶著只會《跳舞的袋鼠》,原來她也是來參加動物展覽會的。瑪麗高興地說:“《你好嗎?》你是怎么來的?”她說:“先是一個《傘兵》幫我下飛機,后來又《乘黃包車》來的。”她們一起跳著優美的《步態舞》來到了中國大戲院......

  孩子很樂意聽這種曲目故事,我們看著目錄隨機就編過許多這樣的故事,兒子有時也插上一兩句,或者干脆自己也編起來。這種辦法一方面提高了孩子彈琴的興趣,另一方面也鍛煉了他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快樂主題我譜寫

  我在培養孩子學琴的興趣上確實費了一些心思,但是在兒子學琴過程中,我并沒有花很大精力,因為我的兒子不考級。

  也許不經過考級訓練的琴童在技法上沒有考級的琴童嫻熟,在專業水準上沒有后者到位,但是我和丈夫對兒子學琴的價值有自己的看法。很多父母為孩子學琴花了大量金錢、時間和精力,認為孩子有了一技之長,長大了至少多了一個謀生手段,至于“維持興趣”和“激發靈感”是他們很少考慮的。我則認為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因為一個指法不到位,就嚴厲指責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那么不用心”等等,使孩子因此而喪失興趣或信心是很不值得的。

  彈琴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心智活動,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讀譜,又要看譜,還要搞準指法,有時還要糾正已經形成的錯誤,一雙眼睛、一個腦袋同時要干這么多事情,也確實夠難為小孩子的了,而這一復雜技能的熟練掌握需要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我愿意耐心地等待這個過程。而考級勢必要求孩子一個曲目彈很多遍,為一個指法而練很多遍,這樣反復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單調的。也就是這個原因,很多孩子一開始很喜歡彈琴,后來就厭惡了,因為他們從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緒,而是由父母嘮叨和責罵而引起的焦慮、煩躁、單調、無奈甚至失望和厭惡。

  由于沒有考級壓力和父母逼迫,兒子對彈琴依然保持濃厚的興趣。不管是教材里的還是教材外的,不管是老師要求的還是沒要求的,只要感興趣他就很愛彈。我常常讓他聽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他被那優美的旋律所感染,想自己彈彈試試,我們就鼓勵他自己嘗試。現在他完全自學自彈了幾首理查德·克萊德曼創作改編的鋼琴曲,這些曲子不用我敦促,他總是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他還給自己起了一個藝名——“余查德”,在他心里似乎真的覺得當鋼琴王子最牛!

  快樂旋律共享受

  在北京讀研究生期間,我在電話里鼓勵兒子:“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不但自己會彈曲子,而且自己會譜曲子,余查德也得學習譜曲子了,你讓爸爸寫詞,你譜曲,你們父子配合怎么樣?”兒子滿口答應:“行!”兩天以后,丈夫的歌詞就寫好了,兒子在電話里興奮地給我念:

  致晏紅

  余曉清詞 余查德曲

  ……

  我被電話那邊的眷眷思念之情打濕了眼眶,我忍著自己心中的感動,鼓勵兒子:“爸爸的歌詞已經寫出來的,你的曲子什么時候能譜出來?”他說:“別著急,你得讓我琢磨琢磨。”四年之后,果然來了機遇,兒子轉到清華大學附屬小學讀書,學校要求學生秋季開學都要拿出一件自己的小創造,父子倆于是把合作進行到底,爸爸哼個調子,兒子先在鋼琴上彈出來,然后寫出曲子,交上作業并獲了獎。后來我買的一個手機有自譜鈴聲功能,兒子便用拇指摁進了《致晏紅》的悅耳鈴聲,每每炫耀給同事們聽,把他們“酸”得我心里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