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幸福品質

  一位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后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近年來,一種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發達國家興起。這種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福既是一種外部的狀態,也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幸福狀態易來易失,如給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歡喜雀躍,但這種情緒很快就會消失。幸福的品質卻十分穩定,這是一種感覺良好和產生樂觀的素質。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幾乎公認,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父母和教師在培養孩子“幸福品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培養出這種品質,父母應重視家庭中寬松的氛圍,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應事事以自己的喜惡去強求一致。

 

  在一些富裕國家,人們已深刻認識到物質條件的優厚并不與孩子的幸福感覺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孩子除了物質以外,如何在內心創造一種快活的情緒。許多教育家強調在“挫折教育”中應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種追求上,最終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父母和家長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