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安全感,靠捆綁獲得?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媽媽抱著未滿月的嬰兒,嬰兒身上包裹著毛巾,外面又繩帶五花大綁式繞了數圈,寶寶動都不動地安躺著,媽媽就好似捧著一尊花瓶。其實,嬰兒的雙手不應硬綁起來。


  胚胎的發展及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的姿勢,是背外腹內地卷曲著,手腳則護在胸腹外圍,其目的似乎是在保護脆弱的腹部免受外力侵擾。


  當寶寶出生后,外界空間變大,因此手腳可以自由活動,同時支配手腳的神經也會相應成熟。此時,手腳如果再受過多的限制,就會像過去婦女綁小腳一樣,幾乎是廢了正常足部的功能,日后手腳的生長及靈活度都可能受到影響。


  當代先進的育兒觀念都鼓勵多活動和按摩寶寶的身體及四肢,以利其神經智能的發育,過度的包裹是反其道而行。


  嬰兒的反應較成人靈敏,就如貓狗一樣,對周邊一些微小的聲響感應,手腳會有很大的震動,這是“驚嚇反射”的正常表現,父母勿過于擔心。


  因此嬰兒,即使是剛出生的新生兒,手腳不應包裹這緊,只須以包布覆蓋即可。若溫度適中,可讓寶寶的腳外露,讓其盡量活動;倒是寶寶的胸部與腹部較為敏感,為免受外界刺激過多或受寒,應以包布加以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