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你真笨,你看看,這么簡單的題你都做不出來!你啊,我看是稀泥糊不上墻,真是沒指望了。”
  “孩子,媽媽相信你,相信你努力后會取得好成績,相信你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前一句是我們聽到最多、說得最多、也最刺耳的聲音,但由于經常會聽到,經常會說到,所以也就習以為常,也就不覺得有什么不對了。然而,家長們是否會想到,久而久之,我們傳給孩子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信號呢?我們又向孩子暗示了什么呢?我們的孩子是否從母親那里得到了這樣的定論:“我不行,我很笨,我就這樣了。”于是,破罐子破摔,以歪就歪;你說我壞,我就壞得“吐血”;你說我笨,我就笨得不識東西南北。這并不是危言聳聽,生活中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


  其實,孩子是否能夠成才,與從小所得到的暗示,尤其是來自他最信賴、最權威人的暗示是分不開的。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美國兩位心理學家公開宣稱:他們發明了一種絕對正確的智能測驗方式。為了證實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兩人選擇了一所小學的一個班級,幫全班所有的小學生做了一次測驗,并于隔日批改試卷后,公布了該校5位天才兒童的姓名。


  20年之后,追蹤研究的專家發現,這5名天才兒童都有極為卓越的成就。這項發現引起教育界的重視,他們請求兩位心理學家公布當年測驗的試卷,弄清其中的奧秘。兩位已是滿頭白發的心理學家,在眾人面前取出一只布滿塵埃的箱子,打開后告訴在場所有的專家及記者:


  “當年的試卷就在這里,我們完全沒有批改,只不過是隨機抽出了5份試卷,將名字公布。不是我們的測驗準確,而是這5個孩子的心態很好,再加上父母、師長、社會大眾給予他們的協助,使得他們成為真正的天才。”


  可是,我們的孩子得到這樣的暗示了嗎?我們是否會鼓勵孩子:“我的孩子,你是媽媽心中的天才!”如果你那正處在幼兒時期的孩子也像那5名幸運兒童一樣,經常得到你的鼓勵:“孩子,媽媽相信你,相信你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那么,你想到過孩子的反應嗎?或許孩子會更加快樂自信;


  或許他更加愿意多動腦筋;或許他每天愿意多花一個小時看書;或許他會更賣力地投入學習中,以獲得更佳的成績。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因為他更愿意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