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更像孩子

 日本著名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在自己的作品中曾描述自己小時候非常淘氣,讓她很感興趣的游戲是鉆鐵絲,抬起帶刺的鐵絲,從圍著鐵絲網籬笆院子的一頭鉆過去,再鉆回來。盡管她的裙子被卷起來了,短褲也被鐵絲勾破了,卻還依然樂此不疲。


  黑柳徹子一年級時,就因為嚴重干擾全班同學而被迫退學。照我們的理解,她可是一位典型的“問題兒童”啊!可貴的是,她的媽媽沒有嘗試建議孩子換個游戲,也許我們會問,這樣被大人“放縱”的孩子,長大會怎樣呢?這位特別“淘”的孩子,就是現在日本著名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


  什么樣的孩子心理才算健康呢?最簡單的回答是“讓孩子像孩子!”我們既不要強求孩子做“超人”,鋼琴、珠算、英語……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也不要指望孩子做“成人”,承擔維持家庭團結的使命,更不要把孩子養成“小小孩”,只會乖乖地做個“小寵物”,沒有任何責任和義務的概念。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做父母的第一個功課就是等待,等待孩子慢慢長大,要知道,慢慢長成的果子最甜。孩子小時候玩夠了,長大了才能安安心心地做大人,小時候未曾體驗的東西,長大后有時會以沖動般的行為或異樣的舉動,去嘗試那些未竟的“事”。


  讓孩子做孩子吧! 沒有游戲的童年是暗淡的,沒有嬉鬧的童年是灰色的。蒙特梭利曾說過:“兒童對活動的需要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游戲是保證兒童心理健康必需的營養,孩子今天是一個快樂的小孩,明天就會成為一個快樂的成人。


  育兒啟示:好父母幫孩子玩


  好父母不是禁止孩子玩,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幫孩子玩得盡興,這是會教孩子與不會教孩子的父母的根本區別。


  個月大的孩子常會把手上的東西往嘴里塞,想嘗嘗到底是什么滋味。不會教孩子的父母會說“很臟”、“危險”并加以禁止;會教孩子的父母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會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體會世界的多滋多味。


  孩子與小朋友玩,不小心弄破了衣服,不會教孩子的父母會大加責備“衣服不要錢買啊,真是個敗家子”; 會教孩子的父母則可能笑著說“今天把衣服玩破了,證明你玩得很盡興”,這樣的父母關心的是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他的衣服。


  孩子蹦跳之間摔了一跤,不會教孩子的父母會說“你就不能小心點,多動癥”;會教孩子的父母則會充滿愛撫地為孩子包扎傷口,讓孩子知道受點皮外傷不要緊,讓孩子的心靈和身體得到放松和治療。


  孩子在外踢球,不小心將別人家的玻璃打破了,不會教孩子的父母會說“你又闖禍了,拜托你別再煩我了”;會教孩子的父母則會說“我們一起去給別人賠禮道歉吧,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闖禍的”。


  留住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吧,這個不準、那個不許,只能培養出“蒸餾水”似的孩子,雖不會犯錯,但卻無色無味,既沒有樂趣也沒有光彩。成人知道自由的價值,孩子也不例外,盡量多給孩子一點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