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感會讓孩子成長

 你邀請大學同窗到家里做客,就在朋友尚未落座時,你五歲的兒子忽然用臟乎乎的小手抓了一大片梅菜扣肉,送到嘴里大嚼;和“閨密”一起參加白領單身聚會時,你卻發現所有女孩子都穿著考究,而自己卻穿著休閑衣褲,在她們當中,你就像一只走錯了房間的丑小鴨。此刻,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感到難堪、沒面子,換個心理學術語,就叫做產生了“羞恥感”。


  與快樂、悲哀、憤怒、恐懼一樣,羞恥感也是人類一種基本的情緒體驗。而且,在中國,羞恥感被置于一個更高的位置。春秋時的管子便提倡:“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維”是指綱維,也就是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這說明,羞恥之心對于中國人來說,已經上升到道德教化的高度。


  當孩子在客人面前有不得體的舉止時,父母常常感到顏面掃地,有時還會惱羞成怒。他們會斥責孩子不懂禮貌、缺乏家教,試圖教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從而收斂“惡習”,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大多數孩子從父母那里接受羞恥的信息和感受,逐漸了解到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為了避免再度體驗到羞恥感,他們會更多地按照成人認可的方式去行動,從以自我為中心、凡事率性而為的小家伙,變成規矩有禮的“小大人”,最終實現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人尤為重視人際關系,因此也更重視他人對自身的評價。羞恥感是他人出現負性評價的指示劑,它意味著我們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所以,盡管羞恥本身是種不太愉快的心理體驗,但是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卻具有特別的適應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