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癥

 到安蒂奧基亞參觀洞穴遺址的游客大部分有再來一次的欲望,但11歲的波哥大男孩埃內斯托似乎對這里的風光和動物并不感興趣,他要求導游:“給我點兒事做吧,我好無聊。在《動物世界》和《探索》頻道上我能看到更有趣的動物。”就在當天晚上,一只不足一厘米大的蜘蛛鉆進帳篷,把兩個孩子嚇壞了。


  很多成人對于今天的孩子們如此遠離大自然感到驚訝。甚至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在一次遠足活動中,老師問學生,牛奶從哪里來,孩子們回答:從超市里。


  這就是美國兒童發育問題專家、記者理查德·洛夫所說的“自然缺失綜合征”。這種病癥雖然并沒有出現在心理學刊物上,但洛夫在《森林中的最后一個孩童:保護我們的孩子遠離自然缺失綜合征》一書中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作者認為,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人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最后一代人。從那以后,人與自然的距離就漸行漸遠,如今只有一半的孩子還會參與戶外活動。洛夫指出,在與自然的聯系受限的環境下成長會影響人的認知能力的發展。


  更有甚者,年輕人與周遭環境之間缺乏聯系是造成兒童抑郁、焦慮、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肥胖和缺乏好奇心的原因之一。因此,他建議將回歸自然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因為探索會激發創造力,提高與他人共處的技能。


  認識到親近自然的重要性之后,哥倫比亞生物學家們在1998年創建了教育和保護環境組織,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各院校的合作下,讓4-19歲的孩子回歸自然,作為對傳統教育模式的補充。


  這一項目的負責人、生物學家塞爾希奧·利亞諾說,近10年來孩子們遠離自然是城區發展帶來社會和文化變革的結果。以前的孩子們喜歡到戶外玩,因為在家里沒什么意思,但現在留在家里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玩電腦、聽音樂、玩游戲。


  此外,電視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比直接接觸更可信、更舒適的看世界的窗口,如今的孩子們能認出80種電器品牌,卻叫不出5種樹木的名稱。


  此外,父母的教育讓孩子們對大自然產生恐懼心理,認為大自然是陌生的、危險的,從而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教師卡米洛·阿吉雷說,家長們常常這樣說:“我女兒從來不玩土,她不喜歡,而且玩土還可能會生病。”


  這種情況對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出人意料的。阿吉雷說:“孩子們對一切都很敏感,他們沒有抵抗力,因為他們從來不接觸細菌或病原體,因此他們一出門就會生病。”


  利亞諾指出,教育和環境保護組織的努力方向不是為兒童治病,而是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他指出,同大自然進行過接觸的年輕人一般很少會虐待動物和植物,或者說,他們很難去傷害自己認識的對象。


  戶外教育的目的還在于讓來自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孩子們都去感受屬于自然環境的顏色、氣味和味道。


  戶外教育行動的口號是:“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你讓我看,我可能會記住,你讓我參與,我就會理解。”行動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果。阿吉雷說,之前還需要吸入法治療的孩子,在看過蝴蝶破繭而出之后,甚至會暫時忘記了自己的哮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