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怕凍壞怕過熱

  在冬天,因為天氣寒冷,很多家長生怕凍壞孩子,衣食住行都處處保暖過度,物極必反,結果導致孩子傷熱而影響健康。

  ●導致孩子傷熱的三大因素

  嬰幼兒的正常體溫在36℃-37℃之間,由于寶寶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極易受環境溫度影響而出現體溫異常的情況,如體溫在37℃以上就屬于過熱,比較常見的原因有:

  1、保暖過度。家長生怕凍壞孩子,在室內給孩子穿上厚厚的棉衣,睡覺時再鋪上電熱毯,在環境溫度過高的情況下,由于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多余熱量蓄積在體內,極易使孩子發生傷熱現象。

  2、偏食。許多孩子愛吃煎炸燒烤、飲料、糕點等食品,對雜糧、蔬菜一口不沾。影響脾胃功能,致使代謝失衡,體內產生的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蓄積在體內而生熱。

  3、不常活動。過冬天,有些家長不帶孩子到戶外活動,身體得不到鍛煉,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就會失靈,既無法適應忽冷忽熱氣候的變化,又妨礙體內熱量的散發,因傷熱而上火。

  ●孩子傷熱主要有哪些危害

  高熱驚厥。俗稱“抽風”。孩子體溫上升到39℃以上時,極易引起全身肌肉強直,肢體抽搐,雙眼上翻或凝視,神志不清,一般幾秒鐘神志會很快恢復。如果反復發作,抽搐時間長,則會使大腦受到傷害。

  感染性疾病。孩子傷熱后,抵抗力下降,受到冷空氣侵襲,就容易引發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先天性缺陷等病的孩子會頻繁反復發作。因病毒與心肌有親和性,易并發心肌炎;有的患兒會引起風濕熱、急性腎炎等免疫性疾病。病毒隨血流侵入到腦子,引發病毒性腦炎。繼發性細菌性感染易引起敗血癥、膿胸、腦膜炎等病而危及生命。

  窒息綜合征。嬰兒的代謝旺盛,能量需求相對比成人高,需水量比成人大,但對缺水缺氧的耐受性卻比成人差。媽媽對剛出生的嬰兒摟著睡在一起,易發生蒙被過暖窒息綜合征。

  ●孩子傷熱后怎么辦

  及時降溫。首先是物理降溫,如打開窗戶,空氣流通以降低室溫,利于孩子體內熱量的散發;如果新生的小寶寶體溫超過39℃,可以用溫濕毛巾擦前額、頸部、腋下、四肢及大腿根部,以促使皮膚散熱。

  周歲以上患兒可用冰袋裹一層布敷前額,冷濕毛巾擦頸部、腋下、四肢及大腿根部。若高燒不退,可適當服用退熱藥。退熱時且忌過快過猛,以免發生意外。

  糾正脫水。嬰兒發生脫水熱,可喂5%葡萄糖水或糖鹽水,如脫水較重,需給予靜脈補液。

  快速鎮驚。高熱驚厥,必須爭分奪秒進行處理。立即將寶寶平放于床上,頭偏后一側并略向后仰,頸部稍抬高,迅速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與嘔吐物,以保證呼吸道通暢。為防止舌根后倒及牙齒咬傷舌頭,應以紗布或布條包繞的壓舌板或筷子放于上下牙齒之間。

  護理好口腔及皮膚。孩子發熱可使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內的細菌會加快繁殖,易引起口腔炎癥。因此,每天用生理鹽水清洗口腔3~4次。用溫濕毛巾給孩子擦身子,既利于體內熱量隨著水分的蒸發散出去,也避免了因皮膚汗腺阻塞而導致細菌感染。

  飲食清淡。傷熱發燒時體內消耗大,胃腸道運動功能減弱,消化酶分泌減少,食欲差,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要給孩子吃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如稀飯、蛋湯、面條等;水果中可吃一些蘋果、梨或荸薺湯等,以利身體恢復。

  抗感染。孩子因傷熱引發上呼吸道感染,不要亂用藥物,尤其是抗生素藥物,如繼發細菌性感染,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選用抗生素。

  ●預防孩子傷熱,生活各方面要適度

  保暖適度。嬰幼兒代謝旺盛,在穿戴方面應根據天氣變化來增減衣服,既防寒保暖,又要注意衣著不宜過厚。

  室內溫濕度適宜。冬季,室溫保持在18℃~20℃,濕度在45%~55%左右為宜。每天要定時開窗通風換氣,既能清潔室內空氣,降低過高室溫,又能增加室內濕度。

  合理喂養。母乳營養齊全,能增強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因此,對寶寶最好要母乳喂養,從4個月開始添加輔食,如米湯、稀粥、新鮮的水果泥、蔬菜泥、蛋黃泥、魚肉泥等;孩子吃飯后,要粗細葷素都吃,營養均衡,有利于增強孩子的抵抗力,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補充水分。一般嬰幼兒每日每公斤體重約需要120-150毫升水。每天要給孩子喂幾次白開水,每次50-100毫升。

  戶外活動。冬季,天氣晴好的情況下,周歲以內的小兒可抱到外邊曬曬冬陽,已經能走路的孩子要常到戶外活動。(文/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