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才的純金鑰匙

  其實,家庭教育有可能集中影響一個人發展前程的最佳期,不過大約十年,也就是從三、四歲到初三前這段時間。——宇歌爸爸

  “馬宇歌”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天津教育報》是2000年5月。當時她12歲,正在上初一。光陰荏苒,5年過去,如今,馬家有女初長成,她已成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一名學子,因為受到個性而成功的持久良好家教,再度成了許多人士,特別是我國教育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和宇歌爸爸約好,10月16日星期天一早,在京城見面。很湊巧,這天清晨剛好舉行2005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馬宇歌也是獲準上場參賽選手之一。沿途,聽身旁馬拉松賽事現場服務人員說,她已經跑過去了。在終點,一些曾經采訪過并一直關注著宇歌成長的首都媒體,早就準備好了攝影、攝像器材,就等著好好采訪這個預期名列前茅的小姑娘了。但是,一茬一茬的人跑到了終點,還是沒有見到馬宇歌。原來,跑在半道的時候,馬宇歌身后一位張姓選手因身體不適,突然栽倒了,宇歌照顧她重新站立起來——這位倒下的女同學倔強地表示還要繼續向前跑,宇歌恐她發生意外,放慢了速度,寸步不離,一直陪著她共同奔向了終點。這件事后來成了BBS論壇上的熱點爭論話題。面對支持與不解的兩種不同態度,身為父親的馬弘毅只是淡淡地笑著對我說:“這是宇歌自己的選擇!”
 
  那天,我們和宇歌爸爸聊到了宇歌成長的點點滴滴。回首以往走過的十幾年歷程,宇歌爸爸對我說:“其實,家庭教育有可能集中影響一個人發展前程的最佳期,不過大約十年,也就是從三、四歲到初三前這段時間。”
 
  一、培育“善心”——純潔的良心比任何東西都可貴
 
  小宇歌胸前從小到大一直輪換著別了兩枚徽章,上面一個刻著“博愛”,一個刻著“天下為公”。這兩個小牌是在宇歌出生前一年,我利用當時不通火車的蕪湖出差之機,特意拐到南京去做火車,上那里的中山陵買來的,為的就是要給自己以后出生的孩子戴。1995年3月5日CCTV播出的《東方之子》節目,剛開始的內容是7歲的小宇歌,和主持人白巖松在我們家屋門口的一段對話。畫面上,白巖松問她:“你知道‘天下為公’什么意思嗎?”
 
  “知道。”宇歌撅著頭,望一眼自己的胸前,對白巖松說:“‘天下為公’就是干什么事情不能只想著自己,還要想著別人,還要想著天下的人!”
 
  “一個人只要常做有益的事情就能永生!”這是我陪小宇歌,一天晚上離開太平間時,對她說的。那次,我們走在回家的路上,因為她剛剛親眼目睹過北京人民醫院急救室的病人,由生至死的全過程,久久陷入沉思。忽然,宇歌問我:“爸爸,是不是所有人都有這么一天,會像剛才那位奶奶一樣(死亡)呀?”我說:“是!”她的小臉兒顯得很無助:“爸爸您也會那樣嗎?”我沖她點了點頭。
 
  “爸爸,人怎么才能不死呢?”
 
  因為當時我們正天天在看CCYV首映的每天一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小宇歌很熟悉里面的人物,我便問她:“你說“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是活了,還是死了?”
 
  “死了呀?”
 
  “既然他都已經死了那么多年,你怎么今天會知道他、認識他呢?”
 
  “那個諸葛亮死了,可是因為他做的事誰都知道,所以這個諸葛亮又活了。”
 
  “你說的對。由于他做的事是讓人們喜歡的,大家永遠記住了他,后來就把他給永遠復活了。使我們像當時人一樣,今日認識他、了解他,如同他天天也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你說,只要一個人能夠不斷做好事,做有益意的事情,是不是可以獲得永生?”
 
  在她10歲的時候,我帶她走進了北京松堂關懷醫院。這是當時北京唯一的一家臨終關懷醫院。很多人都問我,為什么要帶她去那里?
 
  去之前,宇歌疊了許多紙鶴,準備了一堆漂亮的氣球。路上,他還用自己攢的稿費,買了兩兜水果。在一個五人間的病房里,小宇歌第一次親密地接觸了那些即將辭世的老人。屋中央的一個老人躺在床上。護士說,老人雖然睜著雙目,但已沒有眼光了。也許,世界在她眼里已經毫無色彩。出乎我的意料,小宇歌對這個群體沒有任何疏離之感。她主動趴到老人床前,用她清脆銀鈴般的聲音呼喚著:“奶奶!奶奶!奶奶!”并把帶來的橘子剝給老奶奶吃。“宇歌,她不會吃了,你親親奶奶吧!”沒想到,這孩子還真的扒上去輕輕親了親奶奶。這個吻,竟讓護士異常驚訝——她發現老人的眼角即刻濕潤了!病房里的氣氛越來越溫馨,宇歌不僅將五顏六色的紙鶴,一捧一捧放到每人床頭,一口一口喂她們水果,而且把滿屋都吹的是漫天飛舞的彩色氣球。門口床位上一位94歲姓陸的奶奶,佝僂著身子,坐了起來。宇歌一下撲到老人懷里。老人說:“孩子,你給我唱支歌吧!”宇歌輕聲哼唱了一首“一條大河波浪寬”。之后在陸奶奶的臉上一左、一右深深地各吻了一下。
 
  ——當時呈現的畫面,讓我一生都難以忘記:老人的臉龐突然紅潤了起來。她吃力地抬起雙手,試圖捂住雙頰,生怕這個吻消失了。滿臉的熱淚,剎那間,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滴接一滴落下來,把胸前的衣服打濕了一片,嘴里哽咽著不停地一頓一挫說:“這有多么好呀……這有多么好呀……”一連三遍。回過神兒來,陸奶奶從脖子前的上衣襟里,哆哆嗦嗦掏出一個金色十字架,摟著宇歌:“宇歌,你是這世上最幸福的孩子了。我以后,一定要把你帶到天堂上去!”
 
  后來我們才知道,這是個年輕時候起,就在北京當時美國開辦的協和醫院工作的一名老護士,還會英語,始終未嫁,把畢生完全獻給了救死扶傷的醫務事業。童年宇歌那純潔的一吻,對她老人家來說,是溫馨應有的。
 
  回來的路上,我們再一次討論到了人生的問題。她問我,她到老了的時候,會不會也像這些奶奶一樣。我告訴她,只要多做好事、不求回報,等到你老了,一年365天,每天都會有像你這樣的人來給你往家里送來他們的歡樂。
 
  小宇歌很懂事、也很知道感恩。這些年來,只要是全國各地哪兒有什么森林火災、蝗災、泥石流、旱澇災害……她總會用自己的稿費,獻上微薄之力。并主動去看望那些失學的同齡人、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等,竭盡所能主動幫助他們。我認為孩子只有從小充滿良知和愛心,長大才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風雨,永遠不失尊嚴、不被屈服。
 
  二、呵護“童心”——別漠視了這個最寶貴的財富
 
  我總認為,擁有童心才能保持創造力和產生創世紀的人類偉大杰作。所以,我一直十分小心地呵護著宇歌身上的這些與生俱來的美麗品質。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信:宇歌直到初中二年級,還認為圣誕老人真的存在于這個世界之上。從宇歌懂事開始,每年圣誕節,我和愛人都會準備一份禮物給她,基本上是一本書、一個益智玩具和一些好吃的。但是,這個送禮物的人,必定是“圣誕老人”。我或她媽把禮物偷偷藏在院子屋門口,然后誘使小宇歌自己去找。每一次,看著宇歌找到禮物后的那份驚喜,我們也很激動。這個純潔天真的孩子,到了學校里還會對小伙伴們說:“你們知道嗎?我今年又收到圣誕老人的禮物了!”同學大多會取笑她。但她卻一本正經認真說:“圣誕老人不會偏心眼兒的,他也會送禮物給你,不信你再回家好好找找!”
 
  有一次宇歌捅了漏子,恰逢圣誕節又快到了。宇歌憂心起來。我們一起外出散步,她牽著我的手問我:“爸爸,犯了錯誤的孩子,圣誕老人還會喜歡他(她)嗎?”我告訴她:“會的。圣誕老人不僅喜歡乖孩子,也喜歡淘氣的孩子;不僅喜歡好孩子,也喜歡“壞”孩子……”宇歌睜圓大眼,仰頭望著我:“是不是只要是孩子,圣誕老人都喜歡?”“對呀,我的小妞妞!”
 
  那一年宇歌虺虺不安,揣著大人難以猜測的小小復雜心理,終于像往年一樣,12月25日又盼來了圣誕老人夜幕留在我們門外的雪中禮物。這孩子拿到禮物的那一霎,喜樂!鼓掌!歡跳!當夜她背著我們,在臺燈下撅著小嘴兒,伏案持筆許久,給她認為一直心里裝著每一位孩子的圣誕老人,工工整整寫了一封信,疊了又疊,偷偷放在了小宇歌找到圣誕禮物的那個角落。我偷偷拿走這封信,拆開一看,淚如泉涌。我激動這孩子:她對圣誕老人的感情竟是那么真摯!
 
  其實,童心也是許多人都想留住的美好東西。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對我們社會了解得越多,人們本性中最美好的坦然流露,似乎也越來越少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留住“童心”呢?要尋找一切契機鼓勵孩子童心永駐!
 
  1999年5月的一天,我和小學六年級的宇歌路過當時住家附近的北京青年宮劇場。那里正在舉行北京市西城區企業工委系統“紅五月”歌詠比賽。我們趕上暫時賽完休息,全場燈火通明,大家正在等待過會兒評委們再來宣布比賽結果。舞臺空蕩無人,上千參賽觀眾都在座位和過道里喝水聊天兒。我對正在夠頭往里望的小宇歌說:“你敢不敢到臺上去表演一下?”小宇歌稍稍猶豫了一下,我用眼色鼓勵她。只見她系著紅領巾,雙手把校服衣襟往下那么一抻,大大方方從后排走向最前面,上到舞臺中央,站直沖全場人微笑著行了一個環視四周的少先隊禮……一時間,所有的照相機和攝像機都對準了她,臺下的觀眾報以興奮的熱烈掌聲,凈以為這是主辦方特意安排的一場驚喜呢。
 
  其實,我們本應著意培養孩子合法合理敢想敢干的類似品格。跳出那些莫名其妙的條條框框,才能讓人性中最美好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孩子只要童心不泯,就會充滿愛,對什么都更好奇,勇于探索、勇于追求。
 
  三、保護 “好奇心”——好奇心是開啟大千世界的一把鑰匙
 
  北方人都喜歡蒸饅頭吃,生的時候,形狀怎么改變都行,可一旦放鍋里蒸熟了,再想改變它就難了。孩子的成長也是分階段的,才智能力,該開啟的時候如果受到壓抑,過了這個階段,改變他(她)和蒸饅頭的道理一樣,同樣會很難的。因為最佳教育時機,錯過去了。我親眼看到過不少這樣的孩子,他(她)們本來很有培養潛力、應該長大很有出息的,可是由于當時才能被壓抑了,結果改變了后來的成才方向。我經實踐堅持認為,所有的孩子只要天生健康,個體差別不大。以后的巨大差別主要是社會和長期影響、培養、鍛煉造成的。
 
  三、四歲對兒童來說,是“一期”重要階段。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漸極度擴張,渴望了解一切,什么都想著手親自嘗試一下。然而我們往往看到是,特別聰明的孩子早在這個階段,就被一些家長的無知給徹底壓抑了!小宇歌幼年,對世界充滿好奇。剛出生幾天,我把小宇歌放到云南省玉溪公公家門外的松林草地上,解開襁褓,由她仰面躺著。白云一片接一片飛過頭頂,這孩子興奮地望著藍天,揮舞雙拳,使勁兒蹬踹兩腿,高興極了。記得她剛會下地跑時,當年初春,我們和鄰居共同在院子里玩,她看到一只蜈蚣爬在潮濕的地上,兩眼盯直了蹲那看著這條快跑的小蟲子,一聲不吭。忽然,她迅雷不及掩耳,把蜈蚣捏起來就放到了嘴里。在場,院兒里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全驚呆了。逗得我哈哈大笑,她媽媽急得大叫,趕緊生掰開宇歌的小嘴兒,掏出還沒來及咽下的蜈蚣。小宇歌反而奇怪地哭了。我抱起她,笑著說:“蜈蚣可不能隨便吃呀。”
 
  孩子能夠對陌生的東西這么好奇并勇于接觸,那絕對是好事兒!
 
  宇歌的大多興趣愛好,不少都是三、四歲開發出來的。當時,除了在托兒所、幼兒園學習以外,我還經常有意帶她到住家附近的少年之家或兒童活動中心去玩兒,她看到什么,喜歡什么,就由她去參加什么。順應她的成長需要,開啟她的潛在智能,保護她的求知欲。回家我更喜歡和她一起玩兒,同時應她要求,認真教她畫、教她做……帶她去串門等等。
 
  宇歌10歲,給自己制訂了一個14歲到上初二時的大致發展規劃,共五項,其中之一是在這期間把祖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主要、有代表性的一些地方,都能自己走上一遍,實現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名友”的自定目標。此前小宇歌第一次獨自遠游是在1997年7月18日,晚上18時多,乘的是北京K65次到南京的列車,中途停了幾站,整個行程都在夜間。宇歌那年剛進入10歲,正上小學4年級。她從小魄力大,加之“初生牛犢不怕虎”,聽說我們同意她獨自一人去江南,跳起來雙手鼓掌,高興死了。
 
  說實話,看著小宇歌一個小小的、單薄的身影消失在我們面前,我和她媽的內心當時也很復雜。那天我們對她叮囑了又叮囑,把她路上可能發生的什么情況如何應付,再次作了提醒。我怕她媽媽到時放不開,對孩子心理有影響,就讓愛人在工作單位,由我一個人請假送小宇歌去的北京火車站。我還清楚地記得,她乘的是K65次列車,加廂,硬座,在第118號座位即全車最后一個。車廂是中國大陸20世紀五、六十年代常見的那種老式綠色客車廂。滿車都是窮人家,沒有座位的人很多。當時正值盛夏,車內一無空調、二無電扇。我對小宇歌說:“宇歌啊,你這次去,如果遇上意外,那就是咱倆最后一面了。爸爸交待你的話都記住了嗎?”小宇歌大聲說:“嗯,記住了。您放心吧。”我心里難受,跟她說“爸爸怕火車一開爸爸就下不去了,我先下去。爸爸在下面看著你。”我臨走拜托了周圍的旅客,然后找到當班的列車員又作了托付。下得車來,心里一酸,淚,就陡地涌上來了。我不敢走到孩子窗口,站到了列車前頭。火車一開,我先往后跑,找到車窗里向我興奮揮手的小宇歌,又伸展雙臂跟著她往前跑。這,可真是單獨放飛了。說不定,一個好好的女兒從此就再也見不著了。我自認為是一個還算堅強的人,但我仍然不能自已,獨自站在月臺望著列車駛去的背影,許久沒有離開。
 
  有了第一次連續28天、祖國南方蘇皖兩省、4400多公里圓滿勝利的游歷,小宇歌探索大千世界的心扉一下子被徹底打開了!她這些年到過不少地方,其中有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重慶、哈爾濱、廣州、烏魯木齊等等,也有較貧困的地區,如青海的湟中縣、湖北大別山上的羅田縣……還有革命圣地,延安、井岡山。也有的是從了解地形地貌角度考慮出發由她獨自去的,像東北的小興安嶺,東海上的舟山群島。海南島、西藏……那全是一個人去的。小到邊陲村落,上入藍天,下潛海底,包括各少數民族地區、陸軍、海軍、邊防軍、坦克部隊等等,整個都親自經歷過來了。她經過的事、見過的人,那就更多了。最近網上有一篇,本來刊登在團中央《中學生》月刊2005年第9期上的長篇報道《“風影女俠”馬宇歌行萬里路》,介紹的就是宇歌這段經歷。
 
  我們全家很喜歡一塊兒聊天兒。我尤其愛和孩子在兩種情況下好好交流,一是我們兩人沒事躺在床上的時候;一是我們領著她夜深人靜上街散步的時候。我多年和孩子在一起的經驗是,談話特別是談問題,最好撿最好的時候談,而這兩個時候談,效果比什么時候都好。
 
  她上小學三年級,一晚做作業,我又陪她到外面去散散步。走到離家不遠的北京人民醫院門口,宇歌很想去里面看看。于是,我就跟著她來到了四面通風的急診部。小宇歌好奇地看著醫生、護士,里里外外都忙著照顧一間急診室里的危重病人。經過不知多長時間,非常不幸,那人竟在我們眼皮底下,搶救無效去世了。我在身后仔細觀察小宇歌的反應。她十分難過,緊緊攥著我的手,跟著那群傷心的家屬來到了太平間。我沒阻止她,讓她去見證一個人生命消失的全過程。結果,產生了我倆后來深入探討人生積極意義的難忘效果。
 
  現在的教育存在一個明顯缺口。電門的插頭和插座只有一一對應,才能起作用;如果插頭兩個眼,插座缺一眼,肯定沒用。我們不應控制孩子的好奇求知心,只讓孩子了解正面的東西,阻止他(她)全面地認識客觀世界與社會。一般事物都有兩面性甚至多重性,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還要注意讓孩子盡量得到完整的認識并善加引導。這樣反而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結果。
 
  人物介紹:
 
  馬宇歌,一個四年級時被父親從車站送行獨自到千里之外進行學訪旅游、14歲前利用各種節假日,在父母支持下只身克服千難萬險,走遍了中國大陸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總計31個共200多市、縣、鄉、村,交了一萬多名各界朋友,并自2003年起開始踏出國門,繼續這一課余持久征程的英勇果敢女孩;一個10歲開始,不用講稿就可應邀站在高大大學講壇之上,在陣陣掌聲中,隨意向臺下滿堂高校師生發表長篇動人演講,同時隨機圓滿回答八方現場提問的小學生;一個從二年級起記日記、寫了四十多萬字生命成長史的女孩;一個讀了600多種中英文各類文字圖書、從初中始即可同時用雙語與中外各屆人士,深入進行學術探討的女孩……在她的十分不經意間,身上充滿難得的人文氣息中,我們欣賞到了太多令人感動的光芒。但是,當我深入了解到她兒時成長中的一些片斷,才發現,這所有輝煌的背后,一直都有神力在可靠地支撐著她:那是一點為人最本質的原動力——善心、童心、好奇心!我們每人原本生來全都擁有這些。但是,隨著歲月流逝,咱們自己、以及為人父母的,如今還有多少人在把這些最不起眼的很平常東西,像宇歌一家,始終視之為寶呢?
 
  讓我們反樸歸真,從宇歌一家受到感悟,重新找回孩子成才的那串純金鑰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