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民間玩具,孩子是否擁有過

  我愛鄉土玩具,兒時玩,到老了還在玩。兒時當寵物當寶貝,長大了當老師教人玩。小玩具里有大學問。

  鄉土玩具舊時常見,人們看慣了,不大上心。還有人說它“土里土氣”,“不登大雅之堂”。這種看法由來已久,古已有之。其實他們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國畫大師李苦禪說:“別看不起土老鄉的作品,虎帽、豬鞋、小兜兜、泥餑餑……我看要讓畢卡索和馬蒂斯見了,準得叫好”。藝術大師徐悲鴻看了“泥人張”張明山的作品后贊賞說:“其傳神之妙……只有歷代帝王像中宋太祖之像可以擬之”。又看了第二代張玉亭的作品后說:“此二賣糕者與賣糖者,信乎寫實主義之杰作也,……足以頡頏今日世界最大塑師(之作品)”。可見鄉土藝術里有杰作,“土老鄉”里有高手。

  布老虎

  那么,鄉土玩具有啥好?一時難以說清。以布老虎來說,以前在農村里常見,到處都有。天生的老虎一個模樣,而布老虎卻是千變萬化,千戶千面。這不千篇一律的奧妙,首先在于“老鄉們”做布老虎不是為了嚇唬孩子,而是想讓孩子們有個“老虎朋友”,“辟邪免災”,茁壯成長。因而他們不按真老虎“照葫蘆畫瓢”,而是抓住老虎的外形和想象特徵,有神的大眼、剛勁的長須、美麗的斑紋、威武的姿勢、以及象徵“百獸之王”的“王”字……,加以恰當的大膽想象和夸張。這正像抓住了某人特點的綽號一樣,一提綽號,如見其人。所以怎么變化也都神形都像。這說明作者們也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懂得了藝術的真實不同于生活的真實。布老虎也就威武而馴服,神氣而美麗,不似老虎,又是“老虎”。用白石老人的話來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我們聽名歌,一聽就能聽出這是哪里的民歌。布老虎也各有地方特色,北京的一看就是北京的,山西的不同于山東的,河北的有別于河南的……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更妙的放在一起,又都是中國“老虎”。這一點很不簡單,說明作者們有能耐,能獨創一格,自成一家,又有地方特色,民族風格。

  泥人

  1979——1982年,在遼寧咯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山嘴地方出土了多件不完整的紅陶女裸像,個兒不大,其中一個殘,高5.8厘米,距今約55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這些看來是原始人生殖崇拜的產物。如從另一角度來看,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小泥人”寶物,也可說這是我國后世人形玩具的祖先。先土后陶,先有小泥人,后有小陶人,那是在理之中。泥質易解,遠古的小泥人寶物是難找了,不過,“女媧摶土造人”,雖是我國“女神造人”的神話,但也折射了我國捏小泥人的歷史,那是遠去了。

  河南淮陽有座“太昊伏羲陵”,俗稱“人祖廟”。每年古歷二月二到三月三有盛大的古廟會。廟會上有一種當地老鄉手捏的泥玩具“泥泥狗”賣。做的都是奇形怪狀叫不出名字的奇鳥怪獸。使人感到好像看到了原始社會林立的“圖騰”。有的簡直就像是古書《山海經》里描述的奇禽怪獸的“圖解”。“泥泥狗”里有不少“兩頭鳥”、“兩頭狗”、“兩頭人”等一身兩頭的作品。

  “泥泥狗”里有一種“人面猴”,也稱為“人祖”。形象非人非猴,人猴之間,想象奇幻,造型古拙,看來周身畫的是毛。人類起源,科學說法是“從猿到人”,通俗說法是“猴子變人”。看來半人半猴的“泥人祖”要早于達爾文在1871年提出的“從猿到人”。民間手藝竟和科學學說巧合,這倒是很有趣的。

  關于“泥泥狗”可說的很多,歸結一句話,從多方面考察,可以說它是自遠古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泥玩具。人稱它是“活化石,真圖騰”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鄉土玩具,源遠流長,數千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發展演變,盛衰興替,此消彼長。綿延不斷。近世以來,變化甚大,日益見少,原因眾多。但在河南淮陽、陜西鳳翔、山東高密、江蘇無錫……以及北京等地至今仍為著名產地。

  淮陽“泥泥狗”,上面已有簡介;
  鳳翔為周秦故地,泥塑以“坐虎”、“掛虎”為代表,紋飾拙美,頗有古意,造型壯美,意在辟邪;
  浚縣“泥咕咕”,傳說緣起紀念當地隋唐時瓦崗寨之戰而作。玩具以手捏戰馬為多,簡練雄偉。鳥形“泥咕咕”有說是古海螺軍號之變形。
  高密泥玩,當地稱為“高密三寶”(泥塑、撲灰畫、剪紙)之一。“叫虎”為其代表作。體分兩節,皮連腰間,中空有哨,拉合能響;
  無錫泥人,江南名物。泥娃“大阿福”,老幼皆知。傳說古有神人“沙孩兒”,笑吞怪獸,使民安居,帶來幸福,由此捏了泥“阿福”。
  北京泥玩,形式多樣,“老北京”風俗,三百六十行,京劇臉譜等諸多小玩意,京味甚濃。

  打彈子

  現今,有時還可看到孩子們在玩打彈子,也就是那些花玻璃球。不要小看那些小玻璃球,它的“老祖宗”就是原始先民狩獵時彈射獸禽的彈丸。西安半坡遺址(公元前4800——前4300年)四川巫山大溪山遺址(約公元前4400——前3300年)湖北京山屈家嶺和天門石家河遺址(約公元前3000——前2600年),都出土了數量不等的石球或陶球。直徑從1.1厘米到8至9厘米,質地從石到陶,式樣從單純的石、陶圓球到刻畫花紋,到彩繪圖案的陶球。明顯地反映了圓球從狩獵彈丸演變為玩具的過程。

  音響玩具

  我們再回到淮陽看看。淮陽古稱“宛丘”,所有史書,都認為相傳是伏羲所都之地,“太昊之墟”。后人稱頌伏羲的功績很多,“功同日月”。其中有一功是興音樂。塤,是一種燒陶的吹孔樂器,是否由伏羲發明,誰也說不準。但說它起源于原始先民摹仿鳥獸之鳴,誘捕獵物而作,那是在理的。古塤在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山西萬榮荊村、甘肅玉門火燒溝等地遺址都有出土。距今都在6700——7000年之間。此外,在河南輝縣殷墓,鄭州銘功路、二里崗商代遺址也有發現。古塤有一孔到多孔之分,形有蛋形、魚形、梨形多種,以梨形最為普遍。古塤離今天已十分遙遠了,想不到我在淮陽竟看到了它的“后代”。燒土而成,可吹可玩,外形也呈梨形,名叫“小梨嘍”,簡直和古塤一模一樣。趕緊一問,知道城旁有個丁樓村專做 “小梨嘍”。我趕到丁樓村,請教老藝人,這里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做“小梨嘍”的?老藝人說:“我們是代代相傳,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已不知道了,相傳祖爺時候就有了”。原始先民創造了塤,在流傳發展的過程中,既成了中國民樂至今仍在使用的一種樂器,又成了中國音響玩具的祖先,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聯想起河南舞陽、浙江河姆渡、旅順鐵山鎮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出土有骨哨、陶笛,它門和古塤一樣也都起源于狩獵的需要,而后又發展演變為多種吹管樂器和音響玩具。據此,還可說明一點,“一切藝術起源于生產勞動”,古塤和古笛也是一個實例。

  “蜻蜓點水”點了幾點,是想舉例點明,我國民間玩具在漫長歲月中滋芽生發,流傳演變,全面開花。東南西北花,仍有一線可尋,此線直追遠古。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積淀了極其宏大、豐富、深厚的民族文化遺產,值得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小小的民間玩具也是這份珍貴遺產中的“滄海一粟”。

  不久前,美國《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說:“外國人認真,美國的流行文化是與速食店、T恤衫、旅游鞋和購物中心密不可分的……。麥當勞餐廳在世界各地以每天5個的速度增長,牛仔庫和棒球帽已成為全球十幾歲少男少女共同的裝束,孩子們對芭比娃娃的需求與日俱增”。

  前些日子,中央電視臺著名的欄目《焦點訪談》曾播放過一個節目:當電視中記者向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提問時,很多孩子異口同聲大聲回答:“我們愛吃麥當勞、肯德基”!可見西方文化以多方面在向我們下一代滲透!這是值得我們警惕和深思。

  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面對,但必須趨利避害。單就玩具來說也是如此。凡是健康的、美好的和高科技的,我們就應該學習吸取。比如說智能的“機器狗”、“電子貓”等等,一切優秀文明都要吸收,不過,學習別人不忘自己,不忘傳統,要“洋為中用”,創中國玩具之新,走中國玩具自己的路。對不健康的、宣傳暴力、兇殺、恐怖、色情的東西,必須堅決摒棄。不久前報載:美國麥法蘭玩具公司于2000年7月推出一個產品,名叫“死刑娃娃”高15厘米,使用高科技制成的灰色塑膠玩偶。玩“娃娃”的孩子充當死刑執行官。“死刑娃娃”被綁在電椅子上,當電流接通后,娃娃臉色痛苦,眼睛圓睜充血,咬緊牙根,雙手直指節因緊握而蒼白,全身不停地抽搐,臨死前還大聲嘶叫。這樣的玩具,每個售價24美元,玩具商說,上市二個月來已賣出65000個!這種毒害兒童,是孩子們失去人性的玩具,我們看了報道已是義奮填庸!這種西方文化的毒品垃圾我們堅決摒棄和譴責!

  再看我們國內玩具市場,狀況并不干凈。不久前,《焦點訪談》播出了一個暗訪節目,使我們看到了南方有些黑心奸商們,暗地里大量銷售仿真槍支玩具,嚇人的“惡鬼”假臉;還有在膠凍物質中可撈出仿真的血淋淋眼球的玩具。據報道,在哈爾濱也有出售撈出“血眼球”和“血手指”的玩具。這種嚇人玩具,使孩子們從被嚇再轉變到嚇唬別人中得到快樂,這將會磨掉孩子們的同情心和愛心,可能成為一個缺乏善良心的人。可見西方垃圾文化也在滲透我國。(文/李寸松)

  學前教育新資訊網采編(責任編輯: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