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倡議全民參與童謠創作

  給孩子一個想象的空間

  《蜻蜓》

  小晴蜓,像飛機,

  不怕辛苦捉蟲吃,

  看見害蟲不放過,

  消滅害蟲數第一。

  《太陽公公,月亮婆婆》

  太陽公公笑盈盈,

  從早到晚永不停,

  萬物生長都靠它,

  沒有太陽沒光明。

  月亮婆婆好溫暖,

  銀色光亮給母親,

  太地到處五彩色,

  祖國建設日日新。

  ———鐘愛群作品

  鐘愛群,1959年出生,是一名年近不惑之年的中年男子,河源人,來深圳十余年,現在在深圳橫崗街道做文秘工作。在河源老家時,鐘愛群在一所中學教語文,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南下打工潮來到了深圳。

  “我一直喜歡創作一些文字作品,其中詩歌和順口溜寫得比較多”,鐘先生告訴記者,近日他在南方都市報上,看到了南方都市報舉辦的童謠征集活動,于是立即即興寫了三首童謠,并通過傳真的方式投到了南方都市報,“我寫完三首童謠總共不到半個鐘”,鐘先生表示,童謠應該就是合兒童口味的,容易記容易上口的,應該有一些順口溜味道的,同時也能夠反映一些社會現實,能給孩子們一些教育意義的文字作口。

  “不是童謠里所有的東西孩子都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童謠里可以寫一些客觀存在很明朗,但是在孩子的印象中又有一些糊涂的、朦朧的東西,這樣會更有意境,可以給孩子一定的想象空間”,就如何創作童謠的問題,鐘先生結合自己創作的作品向記者表示,“祖國建設日日新”事實上這是一個很明朗的概念,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在他們的思維中,可能這個概念就有一些模糊、有一些朦朧了,但是這個并不會影響孩子們對這類童謠的喜好,“對于孩子們來說,童謠里就該有一些朦朧的,有思維拓展空間的意象在里面,童謠不應該只是一種直白的毫無想象空間的文字表達”。

  媽媽寫童謠為女兒慶生

  《捉迷藏》

  捉迷藏,捉迷藏,

  我和星星捉迷藏。

  可是星星太頑皮,

  躲在云里眨眼睛。

  小星星,快出來,

  不然寶寶會生氣。

  月亮婆婆批評你,

  你再淘氣不理你。

  《大笨熊》

  大狗熊,你真笨

  走得又慢又不穩

  再看我的兩條腿

  哧溜哧溜向前奔

  ———張小利作品

  以上兩首童謠的作者是一個年輕的媽媽———張小利,今年38歲,一位在四川長大的山東女子,現在深圳科技園做會計工作。

  “這些童謠是我女兒瞳瞳兩歲生日的時候,我即興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女兒很喜歡聽童謠,很喜歡聽她創作的唱出的童謠,因為她自己創作的童謠都是結合了她女兒的興趣,愛好所創作的,“我沒有說要刻意寫什么童謠,只是覺得好玩,一邊哼哼一邊懷抱著女兒,然后就哼成了童謠”。

  張女士表示,因為童謠一般都是為孩子創作的,也是特別適合教育孩子的,童謠對孩子的語言能力、識字能力、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表演能力等諸多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為此她也經常去書店買一些童謠書籍來讀唱給孩子聽,“可是書上童謠寫描繪的東西都離現在的孩子太遙遠了,都是一些舊童謠,不切合現在孩子的成長環境”,張女士說,因為社會發展了,童謠就該就一些新的血液,有一些適應現在孩子的內容,“因為我的孩子對書上的老童謠好像都不是很感興趣,于是我就自己開始寫了一些童謠。

  “上次看到南方都市報刊出了一個《斑點狗》的童謠,聽說也是一個媽媽為孩子創作的,所以我也就學她也把自己寫的童謠傳真到了南方都市報”,張女士說,她覺得《斑點狗》寫得很有意思,與她創作的童謠有很多的相合之處,“南方都市報的這次南都童謠的征集活動很有意義,可以呼喚更多的人為孩子們創作更多的童謠,可以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快樂”。

  “老一輩留下的童謠的星火傳承至關重要,新的現代童謠迫切需要。”繼日前深圳五所小學一至三年級部分學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調查、表達對童謠的理解和喜好后,梅林、錦田、梅園、新沙和天健等五所小學多位校領導和老師呼吁:希望更多社會有識之士加入到都市童謠復興的道路上來。

  梅林小學:能產生共鳴才是好作品

  梅林小學教導主任、福田區小學音樂教育學科帶頭人陳秀清表示:“過去,童謠就是孩子們中最流行的樂曲,上下學路上的必唱歌曲;現在的孩子動輒就是周杰倫,嚴重成人化。這主要應該歸結于大環境,現在走到哪兒都在放那些流行歌曲,小孩學童謠的音樂課課時又嚴重偏少,而且下了課他們就再也聽不到了,這樣的情況下,童謠衰敗是不奇怪的。”該校大部分老師都認同陳秀清的看法。

  幾年前,劉紅萍副校長曾主編過該校《三字歌》,將很多常識性、禮儀性的知識用童謠或兒歌的形式表現出來,受到了教師、學生和家長三方面的歡迎與好評。“孩子們之所以不唱音樂課本里的那些童謠,我認為歸根結底還是在于童謠與他們的生活過于脫節。《三字歌》的成功說明,真正屬于他們的歌聲是一定可以讓孩子們產生共鳴的。”劉紅萍說

  錦田小學:應否學日本全民寫童話

  “四年級的美女沒人追,五年級的情書滿天飛……”面對在學生們中間流傳的“原創”童謠,錦田小學陳校長嘆息:從孩子們自己創作的童謠中可以深切體會,孩子們是愛童謠的。“你看他們創作的童謠多押韻,既順口又好記。但就是內容有點不健康。”

  “誰是童謠創作的主體?”教語文的潘老師認為這是關鍵,他建議:“我們是不是該學習日本?日本正是因為全民寫童話,才誕生了如《一休》、《蠟筆小新》等經典的動畫片。”當然學校的老師們平時工作壓力也很大,童謠創作的主體應該是退休的老教師和中學生們。老教師退休在家,他們仍有對文化的流連忘返;中學生是最富有激情的群體。朱老師則認為:現在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太豐富了。“這種豐富在客觀上淡化了童謠。”

  梅園小學:缺少專家缺少創作標準

  “原創于深圳的本土童謠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的”,福田區梅園小學音樂教師巫老師說,新的適合現代孩子的本土化的童謠迫切需要,但“缺少專家,沒有童謠的創作標準”等問題都給都市童謠創作帶來諸多困擾,老師們呼吁更多社會有識之士加入到都市童謠復興的道路上來。

  “老一輩留下的童謠的星火傳承至關重要,新的現代童謠也迫切需要”,從事語文教育的教科室主任馬老師說,要將這兩方面做好,目前還面臨許多困難,需要全社會長時間堅持。馬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童謠復興需要引起更多的人關注,媒體宣傳至關重要,如果能舉辦一些童謠創作競賽,由專家評審、指導,也可以鼓勵更多人加入這一行列,與教育局掛靠相信能推動其前進步伐。同時,他也建議,幼兒園童謠更多,而且現在部分幼兒園教學材料是自編的,說不定在那里能找到一些好的童謠。

  新沙小學:將用童謠穿插課間音樂

  “五彩傳說”兒童合唱團已經帶著天籟之音離開深圳半個多月了,但新沙小學的學生和老師們至今仍在回味,回味草原上的小朋友留下的純凈和童真。

  “20年前,我第一次來到深圳,就感覺深圳是一座文化沙漠之城,尤其是兒童文化的嚴重缺失讓我覺得很悲哀。南方都市報這次牽頭組織都市童謠復興運動的活動非常有意義,作為學校,我們也希望有更多適合都市兒童、符合創新城市的童謠出現和傳唱。”該校校長鄭耀宗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好的童謠需要繼承和發展,所謂繼承,就是不能丟掉古老的文化,而發展,則是迫切需要制作出更多原創于都市、符合現代孩子特點的童謠。鄭校長還說,為了讓孩子更多接觸童謠、理解童謠,接下來,他會將校園每周一、三、五的課間音樂由英語歌曲轉換成中國的童謠,“這對小孩以后的成長過程非常有意義。”

  天健小學:音樂教材也要及時改進

  由于當天音樂老師外出學習,記者并沒有見到學校的音樂老師。而學校教導處主任翻開音樂教材告訴記者,“這里都是一些規定要學唱的歌曲,低年級的學生以學唱為主。”她坦言,音樂課屬于考試范圍,“所以學生不喜歡也要教唱。”記者見到,音樂課本上的曲目是以《春天來了》及《歌唱祖國》等曲目為主,“現在的難題是,孩子們很難理解課本上說的東西。”她表示,學校也會去書城采購一些音樂教材回來作為補充,“買一些音樂光碟等,讓學生們有一些直觀的印象,激發一下他們的興趣”,并表示,“如果有適合孩子們的童謠出現,這無疑是最好的。”

  另外,教學處主任也表示,小學生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有限,難以自己創作童謠。“所以,要懂得孩子們需要什么的人,才能創作出孩子們喜歡的童謠。”她分析,因為這非常困難,所以這也許是現在社會缺乏童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