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學生推崇素質教育

  上海敬業中學發掘整理出一批百年試卷

  正在籌辦260周年校慶的敬業中學,最近得到了一份特殊捐贈,這是85歲高齡的中山醫院泌尿外科教授繆廷杰送來的光緒年間敬業書院的一份縣課試卷。據校方鑒定,這可能是目前本市保存在中學校園里的最古老的考卷了。

  試卷清晰完好

  繆廷杰出身于醫學世家,對文史也頗有研究,80歲后潛心研究詩文。2001年他偶然得到一份清朝末年的試卷,卷面封條上寫有“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敬業書院”“舉人李鴻膏”等字樣,試卷內容系科舉時代的典范八股文體,字跡娟秀,文筆有序。卷面上評卷者的評語和院方判定的“特等第九名”等字樣都清晰完好。為此,他先后請教了清史專家戴逸、科舉制研究專家王道成等權威。有一次,繆廷杰從中學同學——曾經擔任過敬業中學黨支部書記的周振雄老師口中得知,敬業書院就是目前上海歷史最長的中學——敬業中學的前身。

  命題為“縣統考”

  在收到繆廷杰先生的捐贈后,校方立即聯想到此前已經覓得的幾份清代試卷。經對照查證,繆廷杰所捐試卷上的試題,完全相符于市八中學退休教師姚今高所捐贈的其先人——敬業書院教師姚子楠記載的歷年試題,而且也與中科院院士葉銘漢提供的其祖父葉景沄的試卷形式完全一致。縣課試卷也稱官課考試,一般由縣令出題,類似于現在的“縣級統考題”。

  敬業中學原副校長、歷史特級教師錢君端介紹,李鴻膏在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中舉,后繼續就讀于敬業學堂。1902年,敬業由書院改制為學堂,李鴻膏與葉景沄等同為校董,是一個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知識分子的典型,只可惜在33歲時早逝,沒能像葉景沄、葉企孫父子那樣,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深遠影響。

  注重“素質教育”

  “從書院到學校,從文理課與土木工程等實科并存的綜合學校到普通中學,敬業的歷史便是上海近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變革的縮影。”敬業中學校長鄭大中說出了學校保存這批珍貴試卷史料的意義所在。記者在被定為國家科技事業一級檔案單位的敬業中學檔案室里翻閱了多份清代學生試卷,許多題目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仍具有極強的素質教育作用,完全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中國創設鐵路利弊論”“問中國行印花稅有無流弊”“開源節流策”等等。(王蔚)